每位英雄都是一座不朽丰碑,每名老兵都是一部热血历史。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决战时刻,成千上万的长治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如今,英雄老去,但他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力量,让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向老兵致敬,与英雄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图为:老战士刘四德的军礼依然标准有力
头戴军帽,身着军装,双目炯炯有神,说话掷地有声。饱经战火洗礼,93岁高龄的刘四德依然保持着当年从军时的英姿。18岁参军入伍,从解放潞城时的斗志昂扬,到渡江战役时的意气风发,刘四德一路追随部队,抗顽敌、剿土匪,立下赫赫战功。
从军八载,两次负伤,命悬一线。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老战士的神情依然坚毅。刘四德坦言,此生无憾是从军,“冲锋向前夺取胜利,是军人最大的荣耀。”
解放长治
上党战役显身手
1927年腊月,刘四德出生于潞城县第二区下社村(现潞城区成家川街道办事处下社村)。1945年8月30日(农历七月二十三),刚刚年满18岁的他毅然从军。“当时潞城有日伪军残部,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敌情非常复杂。”在刘四德心中,只有参加共产党的队伍,早日赶走敌人,穷苦百姓才能翻身做主人。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八路军太行区第四军分区基干32团和潞城独立营驻扎在石梁村,一边与日军作战,同时还要防范阎锡山的部队。为抗击敌军,潞城独立营扩编为潞城独立团,刘四德与同村30多名青年一同参军到部队。“我们从村里出发,一路步行途经黄牛蹄村,转至西流村,最后才到达石梁村的根据地。”刘四德说,到了部队,他们这群新兵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拼刺刀、埋地雷、挖战壕,战士们每天训练都非常刻苦,随时为参加战斗做好准备。刘四德参军二十天后,便参加了解放潞城战役。虽然阎锡山的第十九军装备精良,但在冀南纵队和独立团的强大进攻下,很快打得敌军招架不住,四处逃散。
“敌人对地形不熟悉,加之轻敌傲慢,战略战术有误,我军从东门攻城时,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因为是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刘四德对当年的作战情形记忆深刻。我军势不可挡,逃至西门的敌军纷纷跳入沟中,而南门的守军则不战而降。
首战告捷,我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部队赶赴长治,解放长治战役全面打响。行军途中,翟店沿路敌军纷纷缴械投降。按照作战计划,刘四德所在部队17旅51团(原潞城独立团改编)驻守关村附近展开战斗,冀南纵队从西门进攻。太行、太岳纵队在屯留老爷山磨盘脑上合围歼灭敌人援军后,长治城内守军弃城而逃,长治解放……
“长治解放了,群众兴高采烈,又扭秧歌又唱戏,拉起横幅欢迎我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四德依旧激动不已。打胜仗的喜悦,激励着我们的部队前进,前进,再前进!
杀敌剿匪
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上级作战指示,刘四德随部队赶赴河北省各地作战。攻打一处县城时,由于城墙高,易守难攻,敌我双方僵持不下。夏日酷热难耐,刘四德和战友白天与敌人正面交锋,晚上挖地道构筑工事,整整一个月,地道直通敌人城下。我军发动突袭攻下了县城。
“获胜进城后,老百姓给我们送来大西瓜,又甜又沙。”说起当年打胜仗后的喜悦,刘四德笑容满面。
1945年9月6日,我军发动总攻,并迅速占领河北省武安县城。随着武安县城的解放,武安全境只剩下盘踞在峭河的土匪杨四的。杨四的,原名杨慧,又名杨治安。因家中排行老四,故当地人惯称其为杨四的。“七七事变”后,他在家乡趁乱拉起一支队伍,到处劫掠,气焰嚣张,成为武安、沙河、永年三县交界处的“草头王”,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结束后,刘四德所部奉命到武安县剿匪。“土匪在据点构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特别是三道壕沟难以逾越。”刘四德说,当时我军把地道挖到土匪工事附近,将15口装满炸药的棺材塞进地道,结果仍然未能炸开敌人工事。
为了坚决彻底消灭这股悍匪,太行军区调集第六纵队3个旅9个团13000余人,在武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二次攻打峭河村。攻破敌人工事后,土匪狡猾多端,依托据点峭河和我军展开巷战。经过4个小时激战,一举拿下了杨四的盘踞的峭河村,这伙顽抗到底的土匪终被全歼,解放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不怕牺牲
战火锻铸英雄胆
历经战火洗礼,1946年刘四德被正式编入解放军二野十七旅。我军不断发展壮大,战士们斗志高昂,渴望多打胜仗。很快,上级下达新的作战任务。然而,主攻是兄弟部队,他所在的部队只是协同作战。
作战热情高涨的战士们不甘心,再三请求承担主攻任务。不料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时敌军排兵布阵有变,原本我们只是打配合,没想到迎面遇上敌人的主力军。”刘四德兴奋地回忆,当时敌人武器优势明显,高射炮、火箭炮狂轰滥炸,而我军只有手榴弹、步枪。敌人火力很猛,我军攻城久攻不下,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关键时刻,上级首长一面鼓舞士气,一面调整作战计划。新的冲锋开始了,刘四德和战友们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炮火,向着胜利一步步前进。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刘四德在这次战斗中头部负伤。他说,战场上丝毫顾不得个人安危,只想着拼命向前冲,夺取最后的胜利。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至今刘四德仍记得,敌人弃城而逃后,留下大量制造精良的武器。“咱是小米加步枪,子弹、手榴弹省着用,敌人是炮弹、枪械用不完,还有的大炮镶着金边,见都没见过。”刘四德自豪地说,敌人武器再好,也都乖乖送给咱们啦,不愧是运输大队长。
部队越战越勇,胜仗越打越多。在解放汤阴战役中,刘四德左腿不幸中弹,但他浑然不觉,依然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天,他发现鞋里有血,顺着血迹才看到腿部的枪伤。“从走上战场那一刻,我已经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刘四德说,那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早日打败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敬礼!镜头前,93岁的刘四德以标准的姿势,向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安勇、张瑞英)
原标题:刘四德:敬礼,一个老兵的荣耀!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每位英雄都是一座不朽丰碑,每名老兵都是一部热血历史。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决战时刻,成千上万的长治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如今,英雄老去,但他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力量,让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向老兵致敬,与英雄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图为:老战士刘四德的军礼依然标准有力
头戴军帽,身着军装,双目炯炯有神,说话掷地有声。饱经战火洗礼,93岁高龄的刘四德依然保持着当年从军时的英姿。18岁参军入伍,从解放潞城时的斗志昂扬,到渡江战役时的意气风发,刘四德一路追随部队,抗顽敌、剿土匪,立下赫赫战功。
从军八载,两次负伤,命悬一线。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老战士的神情依然坚毅。刘四德坦言,此生无憾是从军,“冲锋向前夺取胜利,是军人最大的荣耀。”
解放长治
上党战役显身手
1927年腊月,刘四德出生于潞城县第二区下社村(现潞城区成家川街道办事处下社村)。1945年8月30日(农历七月二十三),刚刚年满18岁的他毅然从军。“当时潞城有日伪军残部,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敌情非常复杂。”在刘四德心中,只有参加共产党的队伍,早日赶走敌人,穷苦百姓才能翻身做主人。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八路军太行区第四军分区基干32团和潞城独立营驻扎在石梁村,一边与日军作战,同时还要防范阎锡山的部队。为抗击敌军,潞城独立营扩编为潞城独立团,刘四德与同村30多名青年一同参军到部队。“我们从村里出发,一路步行途经黄牛蹄村,转至西流村,最后才到达石梁村的根据地。”刘四德说,到了部队,他们这群新兵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拼刺刀、埋地雷、挖战壕,战士们每天训练都非常刻苦,随时为参加战斗做好准备。刘四德参军二十天后,便参加了解放潞城战役。虽然阎锡山的第十九军装备精良,但在冀南纵队和独立团的强大进攻下,很快打得敌军招架不住,四处逃散。
“敌人对地形不熟悉,加之轻敌傲慢,战略战术有误,我军从东门攻城时,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因为是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刘四德对当年的作战情形记忆深刻。我军势不可挡,逃至西门的敌军纷纷跳入沟中,而南门的守军则不战而降。
首战告捷,我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部队赶赴长治,解放长治战役全面打响。行军途中,翟店沿路敌军纷纷缴械投降。按照作战计划,刘四德所在部队17旅51团(原潞城独立团改编)驻守关村附近展开战斗,冀南纵队从西门进攻。太行、太岳纵队在屯留老爷山磨盘脑上合围歼灭敌人援军后,长治城内守军弃城而逃,长治解放……
“长治解放了,群众兴高采烈,又扭秧歌又唱戏,拉起横幅欢迎我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四德依旧激动不已。打胜仗的喜悦,激励着我们的部队前进,前进,再前进!
杀敌剿匪
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上级作战指示,刘四德随部队赶赴河北省各地作战。攻打一处县城时,由于城墙高,易守难攻,敌我双方僵持不下。夏日酷热难耐,刘四德和战友白天与敌人正面交锋,晚上挖地道构筑工事,整整一个月,地道直通敌人城下。我军发动突袭攻下了县城。
“获胜进城后,老百姓给我们送来大西瓜,又甜又沙。”说起当年打胜仗后的喜悦,刘四德笑容满面。
1945年9月6日,我军发动总攻,并迅速占领河北省武安县城。随着武安县城的解放,武安全境只剩下盘踞在峭河的土匪杨四的。杨四的,原名杨慧,又名杨治安。因家中排行老四,故当地人惯称其为杨四的。“七七事变”后,他在家乡趁乱拉起一支队伍,到处劫掠,气焰嚣张,成为武安、沙河、永年三县交界处的“草头王”,当地百姓深受其害。
1945年11月,邯郸战役结束后,刘四德所部奉命到武安县剿匪。“土匪在据点构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特别是三道壕沟难以逾越。”刘四德说,当时我军把地道挖到土匪工事附近,将15口装满炸药的棺材塞进地道,结果仍然未能炸开敌人工事。
为了坚决彻底消灭这股悍匪,太行军区调集第六纵队3个旅9个团13000余人,在武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集中优势兵力二次攻打峭河村。攻破敌人工事后,土匪狡猾多端,依托据点峭河和我军展开巷战。经过4个小时激战,一举拿下了杨四的盘踞的峭河村,这伙顽抗到底的土匪终被全歼,解放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不怕牺牲
战火锻铸英雄胆
历经战火洗礼,1946年刘四德被正式编入解放军二野十七旅。我军不断发展壮大,战士们斗志高昂,渴望多打胜仗。很快,上级下达新的作战任务。然而,主攻是兄弟部队,他所在的部队只是协同作战。
作战热情高涨的战士们不甘心,再三请求承担主攻任务。不料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时敌军排兵布阵有变,原本我们只是打配合,没想到迎面遇上敌人的主力军。”刘四德兴奋地回忆,当时敌人武器优势明显,高射炮、火箭炮狂轰滥炸,而我军只有手榴弹、步枪。敌人火力很猛,我军攻城久攻不下,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关键时刻,上级首长一面鼓舞士气,一面调整作战计划。新的冲锋开始了,刘四德和战友们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炮火,向着胜利一步步前进。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刘四德在这次战斗中头部负伤。他说,战场上丝毫顾不得个人安危,只想着拼命向前冲,夺取最后的胜利。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至今刘四德仍记得,敌人弃城而逃后,留下大量制造精良的武器。“咱是小米加步枪,子弹、手榴弹省着用,敌人是炮弹、枪械用不完,还有的大炮镶着金边,见都没见过。”刘四德自豪地说,敌人武器再好,也都乖乖送给咱们啦,不愧是运输大队长。
部队越战越勇,胜仗越打越多。在解放汤阴战役中,刘四德左腿不幸中弹,但他浑然不觉,依然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天,他发现鞋里有血,顺着血迹才看到腿部的枪伤。“从走上战场那一刻,我已经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刘四德说,那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早日打败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敬礼!镜头前,93岁的刘四德以标准的姿势,向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安勇、张瑞英)
原标题:刘四德:敬礼,一个老兵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