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区:外出务工党员与家心“链”心
发布时间: 2020-06-15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冯庆)“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现有党员63名,其中就有30多名党员外出务工。外出打工后,他们基本上与村党支部没有了联系。如何更好地推进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外出党员始终与村党支部保持“在线”状态,并发挥好党员作用,这不仅是当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的基本要求,更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堡垒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辛安泉镇西流南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在集体经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成效,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水源地保护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示范村。

搭建制度框架,提高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标准性。新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融合性渐深,党员外出流动,不仅是西流南村的个例,更是全镇乃至更大范围内党员教育管理的共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辛安泉镇党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2019年,辛安泉镇党委依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研究制定了《辛安泉镇党员分类管理办法》,针对在外党员进行“跟踪式”管理,要求长治市范围以内务工的党员,每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4次,长治市范围以外的党员,每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2次,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年为村里至少办理1件实事。2020年,辛安泉镇党委又制定了《全面规范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系列制度》,对党员外出的报备审批、学习教育、双向管理、参加组织生活等一系列要求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至此,搭建起了党员流动管理的制度框架和体系。

从严落实执行,确保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严格性。“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辛安泉镇西流南村党员人数较多,外出流动比较频繁,加之该村的党员教育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党员党性意识和政治意识普遍较高,镇党委于是就将西流南村作为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示范支部,先行实践探索,总结执行经验。

——全面宣传摸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党员的行程被迟滞,在全国性的复工复产前夕,西流南村党支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强宣传,通过党员微信群报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全村外出务工党员进行摸排,对外出的人员、时间、地点、务工类别、返回时间等进行全面掌握,确保底清数明。经摸排,共有刘庆玲等22名党员明确了外出意愿。

——强化学习教育。西流南村党支部以召开“3+x主题党日”的形式,第一时间把上级党委的有关精神传达到位,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以及镇党委制定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和《外出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制度,确保每位党员在进一步提升党性素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规定。

——从严教育管理。根据上级要求,西流南村党支部要求22名外出党员填写《辛安泉镇党员外出备案表》和《辛安泉镇在外党员自我管理登记表(外出后每季度填写)》,把本人在外的学习、工作、组织生活等情况向村党支部进行报备。针对姜倩、申晚红、刘建斌等11名同志所在单位有党支部的情况,要求他们填写《辛安泉镇外出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由村党支部和所在单位党支部开展双向管理。

——强化帮带对接。西流南村党支部安排村“两委”干部、长期在村党员与22名外出务工党员实施“一对一”包联负责制,并在4月初组织“两委”干部主动到在长治范围内工作学习的外出务工党员工作所在地逐人进行见面。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在长治以外的务工党员保持密切联系,促使外出务工党员能够保持时时刻刻“链家”在线。同时,在每年的“七一”和年底,村党支部集中组织返乡党员开展教育和思想交流,确保在外党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家乡的发展变化。“外出后,一方面要在所在单位发挥好党员作用,参加好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不要忘了家乡,把咱们西流南村的故事讲好,同时利用你们在外获得的信息资源,为村里力所能及地办些实事,给咱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多出金点子、好主意。”西流南村党支部书记刘庆祥向外出的22名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进一步规范在外党员的教育管理,西流南村外出务工党员积极发挥作用,主动为村办实事,向村委提供了很多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线索和“金点子”。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该村十多名在外务工党员为村里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家乡情怀和党性素养。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潞城区举行集中供汽替代燃煤锅炉项目开工仪式
· 潞城区史回乡正式“撤乡设镇”
· 潞城区委组织部公示37名拟任职干部
· 潞城区法院为39名农民工集中发放被拖欠工资
· 潞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筹)正式揭牌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潞城区
潞城区:外出务工党员与家心“链”心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冯庆)“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现有党员63名,其中就有30多名党员外出务工。外出打工后,他们基本上与村党支部没有了联系。如何更好地推进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外出党员始终与村党支部保持“在线”状态,并发挥好党员作用,这不仅是当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的基本要求,更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堡垒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辛安泉镇西流南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在集体经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成效,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水源地保护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示范村。

搭建制度框架,提高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标准性。新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融合性渐深,党员外出流动,不仅是西流南村的个例,更是全镇乃至更大范围内党员教育管理的共性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辛安泉镇党委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2019年,辛安泉镇党委依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研究制定了《辛安泉镇党员分类管理办法》,针对在外党员进行“跟踪式”管理,要求长治市范围以内务工的党员,每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4次,长治市范围以外的党员,每年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2次,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年为村里至少办理1件实事。2020年,辛安泉镇党委又制定了《全面规范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系列制度》,对党员外出的报备审批、学习教育、双向管理、参加组织生活等一系列要求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至此,搭建起了党员流动管理的制度框架和体系。

从严落实执行,确保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严格性。“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辛安泉镇西流南村党员人数较多,外出流动比较频繁,加之该村的党员教育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党员党性意识和政治意识普遍较高,镇党委于是就将西流南村作为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示范支部,先行实践探索,总结执行经验。

——全面宣传摸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党员的行程被迟滞,在全国性的复工复产前夕,西流南村党支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强宣传,通过党员微信群报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全村外出务工党员进行摸排,对外出的人员、时间、地点、务工类别、返回时间等进行全面掌握,确保底清数明。经摸排,共有刘庆玲等22名党员明确了外出意愿。

——强化学习教育。西流南村党支部以召开“3+x主题党日”的形式,第一时间把上级党委的有关精神传达到位,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内规章以及镇党委制定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和《外出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制度,确保每位党员在进一步提升党性素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规定。

——从严教育管理。根据上级要求,西流南村党支部要求22名外出党员填写《辛安泉镇党员外出备案表》和《辛安泉镇在外党员自我管理登记表(外出后每季度填写)》,把本人在外的学习、工作、组织生活等情况向村党支部进行报备。针对姜倩、申晚红、刘建斌等11名同志所在单位有党支部的情况,要求他们填写《辛安泉镇外出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由村党支部和所在单位党支部开展双向管理。

——强化帮带对接。西流南村党支部安排村“两委”干部、长期在村党员与22名外出务工党员实施“一对一”包联负责制,并在4月初组织“两委”干部主动到在长治范围内工作学习的外出务工党员工作所在地逐人进行见面。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在长治以外的务工党员保持密切联系,促使外出务工党员能够保持时时刻刻“链家”在线。同时,在每年的“七一”和年底,村党支部集中组织返乡党员开展教育和思想交流,确保在外党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家乡的发展变化。“外出后,一方面要在所在单位发挥好党员作用,参加好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不要忘了家乡,把咱们西流南村的故事讲好,同时利用你们在外获得的信息资源,为村里力所能及地办些实事,给咱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多出金点子、好主意。”西流南村党支部书记刘庆祥向外出的22名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进一步规范在外党员的教育管理,西流南村外出务工党员积极发挥作用,主动为村办实事,向村委提供了很多关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线索和“金点子”。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该村十多名在外务工党员为村里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家乡情怀和党性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