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脚踩大地”。带着感动、满怀真情,暴玉喜徜徉于生活的沃土上,切身感受时代的朝气,不断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拥抱生活,寻找生命的真谛。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是暴玉喜心中时刻坚守的信念。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暴玉喜,是长治市上党地方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国家一级编剧,长期从事曲艺戏剧创作与研究,他扎根太行,寄情于笔,融情于文,他的作品字字充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态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做好曲艺事业的继承者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繁荣发展。“深入生活是创作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寻找创作题材、挖掘鲜活的语言,才能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多年的创作经历,令暴玉喜感受最深的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作为一名作家,就应该为人民写作,到群众中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他们喜欢的故事。
多年来,暴玉喜养成了生活细察细问、创作反复推敲的习惯。“文学前辈巴金先生曾说,‘写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暴玉喜结合自己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创作了长子鼓书《腊月天儿》,该作品从民俗的角度出发,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和再现。“本土的东西是自己最熟悉的,《腊月天儿》的各种场景都是来源于本土的文化。”暴玉喜说,曲艺作品就是从生活中找灵感,从生活中品味道。
“好的作品语言是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暴玉喜时常用“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话勉励自己,在他看来,作品接地气,才有生命力。每当完成一部创作,暴玉喜的母亲便成为他的第一位读者。“母亲是文艺爱好者,识字多、阅历深,如果她看完我的作品,毫无反应,说明我的作品失败了,若开怀大笑,说明认可了我的作品。”
为了创作更多曲艺作品,暴玉喜充分利用所有时间潜心创作。有时走路来了灵感,便停下来,在路边用手机记录。 他还常常披星戴月赶行程,翻山越岭看现场,只为获得第一手材料。他曾花费3个月时间,深入武乡、平顺、壶关等地,和乡亲们唠家常,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创作出《小米县长》《梨花情》《第一书记》等作品。“接地气才能通文脉,通文脉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力量。”暴玉喜深有感触地说。
做好真善美的传播者
如何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是暴玉喜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暴玉喜看来,要写出抓得住人心的作品,情感爆发是创作的源泉。
2016年9月,他跟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广西、湖南、江西三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名家新秀“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当曲艺家们走到江西瑞金华屋时,一个烈士纪念亭引起了大家注意,17棵松树备受瞩目,镌刻着17位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17块石碑震撼心灵,承载着17名红军战士的悲壮故事。17名红军战士出征前,商量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约定胜利后返乡,活着的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然而17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留下了“17棵松”,他们最大的20岁,最小的年仅13岁。“这是多么鲜活的故事,多么生动的教材,多好的精神营养。”回忆起这一幕,暴玉喜的眼角再次湿润了。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字字句句穿透着他的心,他抚摸着每一棵松树、每一块石碑,暗下决心,要将这份感动化为创作的动力,让更多人知道“17棵松”的故事。随后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诞生。
文为心作,心之所悟,笔有所致,跃然于纸,传之于人。“用自己擅长的曲艺形式,把精彩故事讲出来,把优良传统传播开,不仅是精神家园的回归,更是灵魂的洗练。”在暴玉喜看来,作为曲艺工作者,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只有真正沉入生活,才能吮吸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
做好传统文化的推动者
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开掘生活的闸门,酿造生活的甘泉。正如暴玉喜所言,是浓郁的乡情、亲切的乡音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时常激励自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祖国。多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在戏剧、曲艺两个战场上鏖战,他凭借对生活的感悟、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曲艺的热爱,创作出长子鼓书、长子钢板书、长子鼓儿词、潞安大鼓、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壶关鼓书、快板、评书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深接地气的多曲种的优秀作品。自2015年以来,暴玉喜创作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展演)53项、省级奖30项。其中,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山西面食》、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荣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长子鼓书《起乳名儿》《常回家看看》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群星奖。创作戏剧作品10余部,其中现代戏《丹凤朝阳》《第一书记》《鲍宣》《乡村书记》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杏花奖等。现代戏《第一书记》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展演。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赢得中华艳阳天》《夫妻出征》《向您致敬》等文艺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此外,多篇作品出访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并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暴玉喜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联合培养的全国曲艺拔尖人才“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全国首批十人,是我省唯一一人。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被中国曲协聘任为曲艺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一项项荣誉的获得对暴玉喜来说既是肯定也是动力,激励他创作出更多很好的艺术作品。
深入生活的创作,让暴玉喜越发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宝藏,博大精深。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深扎大地、情系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说唱。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暴玉喜信心满满。“聚焦人民群众,突出地域文化,把长治故事讲好,把长治的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他将亲吻沃土,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郭嘉、田雨)
原标题:挖掘曲艺精髓 酿造曲艺馨香——记市上党地方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暴玉喜
相关链接 | ||||||
|
|
||
|
||||||||||||||||
|
“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脚踩大地”。带着感动、满怀真情,暴玉喜徜徉于生活的沃土上,切身感受时代的朝气,不断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拥抱生活,寻找生命的真谛。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是暴玉喜心中时刻坚守的信念。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暴玉喜,是长治市上党地方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国家一级编剧,长期从事曲艺戏剧创作与研究,他扎根太行,寄情于笔,融情于文,他的作品字字充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态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做好曲艺事业的继承者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繁荣发展。“深入生活是创作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寻找创作题材、挖掘鲜活的语言,才能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多年的创作经历,令暴玉喜感受最深的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作为一名作家,就应该为人民写作,到群众中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他们喜欢的故事。
多年来,暴玉喜养成了生活细察细问、创作反复推敲的习惯。“文学前辈巴金先生曾说,‘写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暴玉喜结合自己少年时的成长经历,创作了长子鼓书《腊月天儿》,该作品从民俗的角度出发,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和再现。“本土的东西是自己最熟悉的,《腊月天儿》的各种场景都是来源于本土的文化。”暴玉喜说,曲艺作品就是从生活中找灵感,从生活中品味道。
“好的作品语言是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暴玉喜时常用“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话勉励自己,在他看来,作品接地气,才有生命力。每当完成一部创作,暴玉喜的母亲便成为他的第一位读者。“母亲是文艺爱好者,识字多、阅历深,如果她看完我的作品,毫无反应,说明我的作品失败了,若开怀大笑,说明认可了我的作品。”
为了创作更多曲艺作品,暴玉喜充分利用所有时间潜心创作。有时走路来了灵感,便停下来,在路边用手机记录。 他还常常披星戴月赶行程,翻山越岭看现场,只为获得第一手材料。他曾花费3个月时间,深入武乡、平顺、壶关等地,和乡亲们唠家常,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创作出《小米县长》《梨花情》《第一书记》等作品。“接地气才能通文脉,通文脉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力量。”暴玉喜深有感触地说。
做好真善美的传播者
如何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是暴玉喜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暴玉喜看来,要写出抓得住人心的作品,情感爆发是创作的源泉。
2016年9月,他跟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广西、湖南、江西三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名家新秀“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当曲艺家们走到江西瑞金华屋时,一个烈士纪念亭引起了大家注意,17棵松树备受瞩目,镌刻着17位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17块石碑震撼心灵,承载着17名红军战士的悲壮故事。17名红军战士出征前,商量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约定胜利后返乡,活着的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然而17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留下了“17棵松”,他们最大的20岁,最小的年仅13岁。“这是多么鲜活的故事,多么生动的教材,多好的精神营养。”回忆起这一幕,暴玉喜的眼角再次湿润了。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字字句句穿透着他的心,他抚摸着每一棵松树、每一块石碑,暗下决心,要将这份感动化为创作的动力,让更多人知道“17棵松”的故事。随后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诞生。
文为心作,心之所悟,笔有所致,跃然于纸,传之于人。“用自己擅长的曲艺形式,把精彩故事讲出来,把优良传统传播开,不仅是精神家园的回归,更是灵魂的洗练。”在暴玉喜看来,作为曲艺工作者,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只有真正沉入生活,才能吮吸到来自大地深处的汩汩甘泉。
做好传统文化的推动者
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开掘生活的闸门,酿造生活的甘泉。正如暴玉喜所言,是浓郁的乡情、亲切的乡音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时常激励自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祖国。多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在戏剧、曲艺两个战场上鏖战,他凭借对生活的感悟、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曲艺的热爱,创作出长子鼓书、长子钢板书、长子鼓儿词、潞安大鼓、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壶关鼓书、快板、评书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深接地气的多曲种的优秀作品。自2015年以来,暴玉喜创作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展演)53项、省级奖30项。其中,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山西面食》、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荣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长子鼓书《起乳名儿》《常回家看看》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群星奖。创作戏剧作品10余部,其中现代戏《丹凤朝阳》《第一书记》《鲍宣》《乡村书记》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杏花奖等。现代戏《第一书记》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展演。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赢得中华艳阳天》《夫妻出征》《向您致敬》等文艺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此外,多篇作品出访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并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暴玉喜入选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联合培养的全国曲艺拔尖人才“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全国首批十人,是我省唯一一人。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被中国曲协聘任为曲艺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一项项荣誉的获得对暴玉喜来说既是肯定也是动力,激励他创作出更多很好的艺术作品。
深入生活的创作,让暴玉喜越发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宝藏,博大精深。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深扎大地、情系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说唱。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暴玉喜信心满满。“聚焦人民群众,突出地域文化,把长治故事讲好,把长治的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他将亲吻沃土,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郭嘉、田雨)
原标题:挖掘曲艺精髓 酿造曲艺馨香——记市上党地方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暴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