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平医院防疫战士讲述隔离病区的生死较量
发布时间: 2020-02-28   |  来源: 长治日报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角色互换”。2月22日,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奋战了整整一个月的部分医护人员实现第一次换岗。按照要求,这些暂时得以休整的英雄被安排在指定的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为近距离聆听他们直面生死、决胜疫魔的故事,记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高筒鞋套,戴上帽子、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进入他们的隔离休息区进行采访。

暂时卸下疲惫的英雄们,一如平时那般阳光灿烂。记者感叹,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时,坐在他们的对面,唯一的缺憾,近在咫尺,却无法看清彼此的“真容”。

但有时,距离是那么远,心却是那么近。因为,在直面生死的抗“疫”战场上,他们已将震彻心灵的“英雄赞歌”唱响。

“我看到他眼望窗外,心都要碎了”

这是一次紧急转运。

2月3日中午11时30分,正在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当班的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宋燕接到命令:根据省级专家组的指令,确诊患者尹先生需要紧急转运至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

在隔离病房中,与尹先生最熟悉的莫过于宋燕。自1月23日入院以来,宋燕就一直负责尹先生的护理工作。其实,除了医学护理,更多的是心理疏导,在充满焦虑和恐慌的尹先生眼中,宋燕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当然,负责转运的工作也就落在了宋燕和其他几名医护人员的身上。

前些日子,脸上原本已经有了笑容的尹先生,今天却沉默着坐在救护车上,眼睛望向窗外。任凭宋燕如何有意识地开导,依旧一言不发。

“转运,肯定意味着病情严重,搁在谁身上都会难过啊。看到他落寞的眼神,我的心都要碎了,欲哭无泪,深深的无力感。”

在隔离病房中整整奋战了一个月的宋燕,面对不熟悉的流程、憋得无法呼吸的隔离衣、超强度的工作量,甚至人人避之不及的病毒,眼都不眨一下,如今提起当时的情景,突然泪眼朦胧。

是啊,有什么比患者的心灰意冷还难以治疗的吗?

作为一名护士,宋燕太明白在这次疫情当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重要。他们是离患者最近、接触最多的人,采集咽拭子、痰、血液,哪个不是直面病毒,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危险;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一待就是6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甚至连呼吸都异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谁不是以坚强意志和发自心底的善良为支撑?

其实,这些对于宋燕来说并不算陌生。因为,17年前刚刚26岁的她就参加了抗击非典的战斗,此后,参加玉树地震救援更锤炼了她坚强的意志。

然而,这次她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未知的病毒,更有患者对于未知的焦虑和恐慌。尹先生的心理就是这样。尽管在此之前,宋燕想尽各种办法,每天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科普知识,讲给他们听,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尽管在前几天尹先生也像别的患者一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但这一路的沉默,还是让宋燕心里揪得十分疼。

让宋燕没有想到的是,到达太原第四人民医院交接之后,尹先生对着在场的医护人员叫住了准备返回的宋燕,郑重地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十分优秀且专业的护士长!”

此刻的宋燕,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说:“安心治疗,我看好你!”

还有什么比打开患者心门更难的事情吗?面对未知的恐惧与茫然,谁才是能够让我们内心安定的人?

连续一个月,宋燕和她的同伴们奔忙在隔离病区,将患者们的心灵打开、安抚、轻放,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

11岁的小尹从最初的恐惧,到安心在病房里上网课,直到出院时面对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致谢;23岁的小董,看着宋燕和同事利用休息时间折叠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将她的病房布置得温馨而舒适,心理上的距离瞬间和她们拉近,安心地接受治疗……

1月23日紧急投入战斗的宋燕,甚至未来得及和家人打一个电话就被隔离。她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时常是吃饭没时没晌、工作没明没黑,很多时候就睡在单位,家人已经习惯了!”

然而,谁又能想到,在她奋战一线的这些日子里,她的儿子也在一遍一遍地书写,“妈妈,平安归来!”

“坚守科学,这是我们的天职”

咽拭子核酸检测4次,每次都是阴性,但是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影像学非常符合典型新冠肺炎的特征改变,怎么办?排除吗?万一要漏诊出院了,回归到社会,那岂不是造成更大的传播?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直面交锋的一个月里,和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红的脑子里,始终显现的是科学两个字。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异常忙碌,为了应对疫情,从各个科室抽调的骨干力量紧急补充到前线作战。赵红在当天瞒着家人也进了隔离病房。

1月27日,当记者在和平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和她进行视频连线时,她对着对讲机不断地叮嘱,“千万别提我名字,不想让父母知道。”

今天,当我们在她们的休息隔离区再次“面对面”时,她依旧说,“能不提我名字还是别提,我估计父母还不知道。等我过了隔离期,就去看他们。”

心细如发的赵红,对于科学就像对待生活一样认真。

疫情来袭初期,对于这一未知的病毒,赵红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呼吸科的日常工作就充满危险,只要按照治疗规范来走,不会出错。”

然而,现实的情况要比赵红预估的严重。和平医院收治的一名疑似患者,经过4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但咳嗽、乏力、持续低烧,以及影像学改变,都符合新冠肺炎的标准。

排除还是留观?如果排除,患者一旦携带病毒进入社会,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险;如果继续留观,患者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怎么办?赵红和她的同事们一次次沟通,一次次会诊,一次次向省、市专家组汇报,最终确定继续留观。

第五次检测结果出来了,痰核酸检测为阳性,甲流核酸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普通型),甲型流感。

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赵红说:“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在质问,为什么别的地方患者治愈出院那么快,和平医院这么磨蹭?是医疗水平差吗?其实我们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坚守科学,这是我们的天职。”事实证明,他们的坚守没错。疫情面前,除了逆风而行的无畏和勇气,我们更需要对科学和专业的坚守与执着。

“把好筛查第一关,我义不容辞”

“疫情当前,我不上谁上?”

52岁的张国英略显疲惫,但声音依旧洪亮,一如她在此前一个月里的状态。

张国英是和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疫情来袭,感染性疾病科全员上阵进了隔离病区。隔离病房需要人,发热门诊同样需要人,而且发热门诊人流量大、不确定危险更多,同样需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量并不比隔离病房少,这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压阵指挥。

“老张多年神经衰弱,整夜整夜睡不好,不能让她上。”看到同事纷纷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干“二线”工作,张国英急了,说:“把好筛查第一关,我义不容辞。”

就这样,张国英以孱弱之身挑起了发热门诊的重要工作。发热门诊是隔离病区的前沿哨所,凡是发热病人都要到这里进行筛查,根据病情和检测结果再分流到别的相关科室,或者进一步确诊是否新冠肺炎患者。

由于感染性疾病科全员进了隔离病区,医院紧急从别的科室调来12位同事助力。“都知道做好防护,但肯定没有我们那么专业,这需要进行培训。”张国英说,最初的几天里,面对未知的病毒,发热门诊的流程怎么走,患者就诊流程、医生接诊流程、防护流程等都需要重新进行设计规范。而此时,又正是患者筛查最集中的时期,工作量可想而知。

“儿科的宁云芳,心血管内科的崔潞华,都是偷偷地瞒着家人上一线,来发热门诊帮忙。”提起那些可爱的同事,张国英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仿佛只是掸了一下空气中的灰尘,继续说,“你知道吗,最多的一天我们筛查了64名病人,许多医生都是穿上防护服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干12个小时,然后休息一下,再穿上防护服接着干。”

除了高强度的劳动,筛查面对的危险也不小。谁是病毒携带者,谁患有其它传染性疾病,如何做到不发生交叉感染?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又时时刻刻充满危险,“说白了就是和病毒作生死斗争!”

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国英说:“目前,我们的情况已经平稳了很多。要感谢参与到这场战斗中的每一个平凡的人,这让我们看到了温暖和光亮。”

当嘹亮的“英雄赞歌”从直面生死的战场上响起,我们必将藉此获得无穷的温暖、光亮,以及爱与力量,有此为暖,春将不远!(来源:长治日报)

原标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隔离病区的生死较量



  相关链接
· 40个专科、135名专家!和平医院开通线上咨询
· 和平医院血液透析室:疫情中勇往直前
· 点赞!和平医院医护收到病区患者的感谢信
· 和平医院崔艳艳:病人抢救成功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 平凡中的守护!和平医院“最美逆行者”感动你我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医疗健康
听!和平医院防疫战士讲述隔离病区的生死较量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角色互换”。2月22日,在长医附属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奋战了整整一个月的部分医护人员实现第一次换岗。按照要求,这些暂时得以休整的英雄被安排在指定的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为近距离聆听他们直面生死、决胜疫魔的故事,记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高筒鞋套,戴上帽子、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进入他们的隔离休息区进行采访。

暂时卸下疲惫的英雄们,一如平时那般阳光灿烂。记者感叹,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时,坐在他们的对面,唯一的缺憾,近在咫尺,却无法看清彼此的“真容”。

但有时,距离是那么远,心却是那么近。因为,在直面生死的抗“疫”战场上,他们已将震彻心灵的“英雄赞歌”唱响。

“我看到他眼望窗外,心都要碎了”

这是一次紧急转运。

2月3日中午11时30分,正在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当班的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宋燕接到命令:根据省级专家组的指令,确诊患者尹先生需要紧急转运至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

在隔离病房中,与尹先生最熟悉的莫过于宋燕。自1月23日入院以来,宋燕就一直负责尹先生的护理工作。其实,除了医学护理,更多的是心理疏导,在充满焦虑和恐慌的尹先生眼中,宋燕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当然,负责转运的工作也就落在了宋燕和其他几名医护人员的身上。

前些日子,脸上原本已经有了笑容的尹先生,今天却沉默着坐在救护车上,眼睛望向窗外。任凭宋燕如何有意识地开导,依旧一言不发。

“转运,肯定意味着病情严重,搁在谁身上都会难过啊。看到他落寞的眼神,我的心都要碎了,欲哭无泪,深深的无力感。”

在隔离病房中整整奋战了一个月的宋燕,面对不熟悉的流程、憋得无法呼吸的隔离衣、超强度的工作量,甚至人人避之不及的病毒,眼都不眨一下,如今提起当时的情景,突然泪眼朦胧。

是啊,有什么比患者的心灰意冷还难以治疗的吗?

作为一名护士,宋燕太明白在这次疫情当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重要。他们是离患者最近、接触最多的人,采集咽拭子、痰、血液,哪个不是直面病毒,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危险;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一待就是6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甚至连呼吸都异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谁不是以坚强意志和发自心底的善良为支撑?

其实,这些对于宋燕来说并不算陌生。因为,17年前刚刚26岁的她就参加了抗击非典的战斗,此后,参加玉树地震救援更锤炼了她坚强的意志。

然而,这次她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未知的病毒,更有患者对于未知的焦虑和恐慌。尹先生的心理就是这样。尽管在此之前,宋燕想尽各种办法,每天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科普知识,讲给他们听,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尽管在前几天尹先生也像别的患者一样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但这一路的沉默,还是让宋燕心里揪得十分疼。

让宋燕没有想到的是,到达太原第四人民医院交接之后,尹先生对着在场的医护人员叫住了准备返回的宋燕,郑重地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十分优秀且专业的护士长!”

此刻的宋燕,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说:“安心治疗,我看好你!”

还有什么比打开患者心门更难的事情吗?面对未知的恐惧与茫然,谁才是能够让我们内心安定的人?

连续一个月,宋燕和她的同伴们奔忙在隔离病区,将患者们的心灵打开、安抚、轻放,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

11岁的小尹从最初的恐惧,到安心在病房里上网课,直到出院时面对医护人员深深鞠躬致谢;23岁的小董,看着宋燕和同事利用休息时间折叠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将她的病房布置得温馨而舒适,心理上的距离瞬间和她们拉近,安心地接受治疗……

1月23日紧急投入战斗的宋燕,甚至未来得及和家人打一个电话就被隔离。她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时常是吃饭没时没晌、工作没明没黑,很多时候就睡在单位,家人已经习惯了!”

然而,谁又能想到,在她奋战一线的这些日子里,她的儿子也在一遍一遍地书写,“妈妈,平安归来!”

“坚守科学,这是我们的天职”

咽拭子核酸检测4次,每次都是阴性,但是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影像学非常符合典型新冠肺炎的特征改变,怎么办?排除吗?万一要漏诊出院了,回归到社会,那岂不是造成更大的传播?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直面交锋的一个月里,和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赵红的脑子里,始终显现的是科学两个字。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和平医院隔离病区异常忙碌,为了应对疫情,从各个科室抽调的骨干力量紧急补充到前线作战。赵红在当天瞒着家人也进了隔离病房。

1月27日,当记者在和平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和她进行视频连线时,她对着对讲机不断地叮嘱,“千万别提我名字,不想让父母知道。”

今天,当我们在她们的休息隔离区再次“面对面”时,她依旧说,“能不提我名字还是别提,我估计父母还不知道。等我过了隔离期,就去看他们。”

心细如发的赵红,对于科学就像对待生活一样认真。

疫情来袭初期,对于这一未知的病毒,赵红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呼吸科的日常工作就充满危险,只要按照治疗规范来走,不会出错。”

然而,现实的情况要比赵红预估的严重。和平医院收治的一名疑似患者,经过4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但咳嗽、乏力、持续低烧,以及影像学改变,都符合新冠肺炎的标准。

排除还是留观?如果排除,患者一旦携带病毒进入社会,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险;如果继续留观,患者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怎么办?赵红和她的同事们一次次沟通,一次次会诊,一次次向省、市专家组汇报,最终确定继续留观。

第五次检测结果出来了,痰核酸检测为阳性,甲流核酸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普通型),甲型流感。

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赵红说:“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在质问,为什么别的地方患者治愈出院那么快,和平医院这么磨蹭?是医疗水平差吗?其实我们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坚守科学,这是我们的天职。”事实证明,他们的坚守没错。疫情面前,除了逆风而行的无畏和勇气,我们更需要对科学和专业的坚守与执着。

“把好筛查第一关,我义不容辞”

“疫情当前,我不上谁上?”

52岁的张国英略显疲惫,但声音依旧洪亮,一如她在此前一个月里的状态。

张国英是和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疫情来袭,感染性疾病科全员上阵进了隔离病区。隔离病房需要人,发热门诊同样需要人,而且发热门诊人流量大、不确定危险更多,同样需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量并不比隔离病房少,这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压阵指挥。

“老张多年神经衰弱,整夜整夜睡不好,不能让她上。”看到同事纷纷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干“二线”工作,张国英急了,说:“把好筛查第一关,我义不容辞。”

就这样,张国英以孱弱之身挑起了发热门诊的重要工作。发热门诊是隔离病区的前沿哨所,凡是发热病人都要到这里进行筛查,根据病情和检测结果再分流到别的相关科室,或者进一步确诊是否新冠肺炎患者。

由于感染性疾病科全员进了隔离病区,医院紧急从别的科室调来12位同事助力。“都知道做好防护,但肯定没有我们那么专业,这需要进行培训。”张国英说,最初的几天里,面对未知的病毒,发热门诊的流程怎么走,患者就诊流程、医生接诊流程、防护流程等都需要重新进行设计规范。而此时,又正是患者筛查最集中的时期,工作量可想而知。

“儿科的宁云芳,心血管内科的崔潞华,都是偷偷地瞒着家人上一线,来发热门诊帮忙。”提起那些可爱的同事,张国英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仿佛只是掸了一下空气中的灰尘,继续说,“你知道吗,最多的一天我们筛查了64名病人,许多医生都是穿上防护服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干12个小时,然后休息一下,再穿上防护服接着干。”

除了高强度的劳动,筛查面对的危险也不小。谁是病毒携带者,谁患有其它传染性疾病,如何做到不发生交叉感染?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又时时刻刻充满危险,“说白了就是和病毒作生死斗争!”

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国英说:“目前,我们的情况已经平稳了很多。要感谢参与到这场战斗中的每一个平凡的人,这让我们看到了温暖和光亮。”

当嘹亮的“英雄赞歌”从直面生死的战场上响起,我们必将藉此获得无穷的温暖、光亮,以及爱与力量,有此为暖,春将不远!(来源:长治日报)

原标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隔离病区的生死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