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盘点沁源县10大变化
发布时间: 2020-01-07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晋升 通讯员 邓焕彦)近年来,凡是到过沁源的人,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感慨城乡“焕然一新”“变化巨大”“越变越美”“恍如隔世”。

外人到沁源,说真美!游子归故里,赞大变!就连日日生活于此的沁源人,也常叹日新月异!

沁源变了,但到底变在哪里呢?经历不同,阅历不同,感受自然不同。最大的变化在10个方面。

一是发展思路之变。2018年初,中共沁源县委确立了“绿色立县 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确定了“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和“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明确了建设“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的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的提出,符合中央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切合沁源发展的实际,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同时,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国家治理周刊》的高度评价,称赞“沁源的绿色立县理念,蕴含着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解读,准确领会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全面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创新落实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决策部署”。

二是发展举措之变。绿色立县战略,旗帜鲜明地提出落实发展思路的“落脚点”和“起步点”,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通过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大格局;通过大规模、大范围、大面积种树,守好青山绿水,构筑绿色屏障;通过大力实施防洪水、保供水、护源水、抓节水、用活水、强管水“六水共治”,充分利用“沁河源头”这块金字招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通过不断挖掘、巩固、传承、弘扬特色文化,把振兴文化作为沁源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使之成为建设绿色沁源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科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为主线,真正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大舞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增长极以及绿色沁源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此过程中,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平衡稳定。现在,沁源县已经在“五条路径”上迈出了铿锵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是思想观念之变。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沁源长久以来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人们与外界接触不多不深,思想观念滞后,眼界视野不宽,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有时组织出去参观学习,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动辄看了激动,听了感动,回来不动。究其原因,是干部群众学习意识不强,特别是县里的高中层干部没有进行过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对前瞻性的事物不了解,对国家的政策吃不透,对发展的机遇把不准。为此,县委通过高端培训资源、高端智库资源“两高下基层”活动,对县、乡、村三级干部和优秀青年干部分门别类地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近两万人次,不仅开阔了发展视野,提升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工作本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激发了动力,使他们成为绿色沁源建设的带头人。

四是干部作风之变。县委通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紧紧把握“觉醒”与“革命”, 激发提振干部的精气神,着力打造担当作为、勇当先锋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队伍中树立担当为荣,避事为耻的理念,要求各级干部担在关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既出力、又出彩。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观摩检查,严格打分排队,进行以奖代补。在“有为就有位、干事就重奖”的鲜明导向下,全县干部思想观念大转变,工作作风大转变,想干事的人多了,想学习的人多了,想办成事的人多了,想创新发展的人多了。大家围绕县委的工作思路,坚持一线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点工作法、定钉子工作法,踏踏实实抓工作,真刀真枪去落实,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黎明即起,深入基层一线抓落实,外出寻求合作谋发展;夜半未眠,研习政策理论充电忙,思考推进工作竭虑忧。县里一位退休领导干部在参加县里组织的全县重点工作和乡镇工作观摩后深有体会地说“官累了,民笑了,干部们夜以继日辛勤苦干,确确实实使老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对外开放之变。发展的目标、路径既定,但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沁源县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等高层团队、高端人才对沁源进行实地踏勘、规划设计,举办“二青会三人篮球赛”等大型的体育赛事和文旅推介活动,使沁源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美誉度不断攀升,影响力显著提升。现在,正在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逐步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使“绿水青山”不断向着“金山银山”拓展转化。

六是文旅提质之变。沁源历史以来群众文化活动就比较活跃,旅游开发也相对较早,沁源县委、县政府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作出了《关于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决定》。为此,县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向一流高校引智;通过与新闻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深度合作,向中央媒体引势;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向知名企业引力。全县各种类型的节庆活动和旅游推介活动此起彼伏,村村都建起了秧歌队、绿色小夜校、乡村文化记忆馆,校校建有篮球队等,呈现出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喜人态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型要素,“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全面打造“夏住沁之源、冬享民俗年”和“康养度假胜地”的森林康养旅游品牌,着力建设“全域旅游大乐园、全域度假大游园、全域康养大田园、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友善大家园”,正在形成集森林观光、康养、探险、科研与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紧密融合的全域旅游体系。沁河镇的韩洪沟、王和镇的古寨、王陶乡的岭上、赤石桥乡的桃园与善朴、景凤乡的社科、灵空山镇的第一川、五龙川、黑峪等一批村庄都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示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使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增强,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乡风文明润物无声。

七是城乡面貌之变。近年来,县里在乡村振兴上,聚力产业兴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聚力生态宜居,抓好人居环境改善;聚力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聚力治理有效,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按照三级书记抓、真金白银抓、村企联动抓、超常举措抓、典型引路抓、统筹协调抓;领导到位、规划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农民到位“六抓五到位”要求,投入资金2亿余元,重点打造了20个示范村、100个重点村。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沁源县、乡、村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其学科研究平台和人才力量,量身打造“1+14”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模式。县城建设,在“精、特、美”理念下,充分发挥青山环抱、绿水相拥的特色优势,全面加强历史元素、文化符号的挖掘运用,注重把握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山城、水城、绿城、红城、趣城、慢城”特色县城。如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发。白日,绿色掩映,环邑皆绿;街洁路净,花团锦簇,一片迷人的旖旎风光。夜晚,街头千树披彩,万灯闪烁,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成为不夜之城,仿佛阆苑仙葩。

八是交通格局之变。交通,是与每一个老百姓都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2018年,县里提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旅游公路提速增效、农村公路提质达标,搭建起“十字”高速大通道和“四纵五横一环”的干线公路主框架,完善“铁公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组织实施了对外大通道准备战、旅游干线突击战、四好农村路建设大会战,共完成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农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资3.42亿元。2019年,又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24条173公里,总投资2.27亿元。现在,黄土坡隧道正在全速推进,太岳机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黎霍高速公路业已开工建设,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全面提速发展,辐射功能齐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祖祖辈辈沁源人出行难的问题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

九是旅游发展之变。近几年,通过各个乡镇举办“赛羊会”“金菜花旅游文化节”“交口情菩提缘文化旅游节”“花海花坡风情草甸”“国际宠物生态露营节生态运动帐篷节”“农耕文化旅游节”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全国主流媒体的采访、著名作家艺术家采风、清华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全国无人机航拍大赛、抖音大赛、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和国际电影节、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的举办等多种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度挖掘、全面展示;通过出台的《鼓励支持影视剧组来沁创作拍摄优惠政策(试行)》和电影《同喜》《国宝险途》《大河向东流》等在沁源的拍摄,业已让久居“深闺”的美丽沁源闻名遐迩声名鹊起。现在,沁源街头、景区、乡下的陌生面孔日渐增多,旅游团队、徒步驴友、自驾游者纷至沓来。据县交警部门统计,2019年除夕到正月初六,县城人民路车流量为50737辆,是2018年车流量13184辆的3.8倍,增长了284 %。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增长23%;旅游收入40.55亿元,增长22.8%。现在,古老而美丽的沁源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旅行者的目的地、投资者的关注地、文化界的向往地。

十是社会声誉之变。过去,沁源就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大,影响力不强。近年来,沁源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推销自己。特别是沁源的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发展变化,通过各级媒体、专家、学者的真诚宣传,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攀升,影响力不断提高,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人民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姚基金2019年特别贡献单位”“中国天然氧吧”“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沁源县共获得各种表彰近150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48项、市级72项。

沁源之变,在于县委、县政府抓准了绿色立县这个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发展的“落脚点”,抓紧了干部队伍这个发展的“关键少数”,抓好了解放思想这个发展的“关键点”,抓实了对外开放这个发展的“硬路子”。

沁源已变,变在宏观,变在微观;沁源在变,变在超前,变在精细;沁源还变,明天的沁源必将变得更加富饶、幸福、美丽!



  相关链接
· 沁源县谷远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 《沁源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规划方案》通过评审
· 沁源县农家乐协会2019年度年会召开
· 盘点:2019年沁源县十大新闻
· 沁源县举办登高健身活动迎新年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源县
焕然一新!盘点沁源县10大变化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晋升 通讯员 邓焕彦)近年来,凡是到过沁源的人,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感慨城乡“焕然一新”“变化巨大”“越变越美”“恍如隔世”。

外人到沁源,说真美!游子归故里,赞大变!就连日日生活于此的沁源人,也常叹日新月异!

沁源变了,但到底变在哪里呢?经历不同,阅历不同,感受自然不同。最大的变化在10个方面。

一是发展思路之变。2018年初,中共沁源县委确立了“绿色立县 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确定了“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和“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明确了建设“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的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的提出,符合中央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切合沁源发展的实际,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同时,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国家治理周刊》的高度评价,称赞“沁源的绿色立县理念,蕴含着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解读,准确领会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全面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创新落实了中央和山西省委的决策部署”。

二是发展举措之变。绿色立县战略,旗帜鲜明地提出落实发展思路的“落脚点”和“起步点”,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通过修路,努力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大格局;通过大规模、大范围、大面积种树,守好青山绿水,构筑绿色屏障;通过大力实施防洪水、保供水、护源水、抓节水、用活水、强管水“六水共治”,充分利用“沁河源头”这块金字招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通过不断挖掘、巩固、传承、弘扬特色文化,把振兴文化作为沁源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使之成为建设绿色沁源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科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为主线,真正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兴大舞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增长极以及绿色沁源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此过程中,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生态文明、民主法治、民生事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平衡稳定。现在,沁源县已经在“五条路径”上迈出了铿锵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是思想观念之变。由于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沁源长久以来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人们与外界接触不多不深,思想观念滞后,眼界视野不宽,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有时组织出去参观学习,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动辄看了激动,听了感动,回来不动。究其原因,是干部群众学习意识不强,特别是县里的高中层干部没有进行过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对前瞻性的事物不了解,对国家的政策吃不透,对发展的机遇把不准。为此,县委通过高端培训资源、高端智库资源“两高下基层”活动,对县、乡、村三级干部和优秀青年干部分门别类地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近两万人次,不仅开阔了发展视野,提升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工作本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激发了动力,使他们成为绿色沁源建设的带头人。

四是干部作风之变。县委通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紧紧把握“觉醒”与“革命”, 激发提振干部的精气神,着力打造担当作为、勇当先锋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队伍中树立担当为荣,避事为耻的理念,要求各级干部担在关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既出力、又出彩。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观摩检查,严格打分排队,进行以奖代补。在“有为就有位、干事就重奖”的鲜明导向下,全县干部思想观念大转变,工作作风大转变,想干事的人多了,想学习的人多了,想办成事的人多了,想创新发展的人多了。大家围绕县委的工作思路,坚持一线工作法、徒步工作法、“三同”工作法、蹲点工作法、定钉子工作法,踏踏实实抓工作,真刀真枪去落实,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黎明即起,深入基层一线抓落实,外出寻求合作谋发展;夜半未眠,研习政策理论充电忙,思考推进工作竭虑忧。县里一位退休领导干部在参加县里组织的全县重点工作和乡镇工作观摩后深有体会地说“官累了,民笑了,干部们夜以继日辛勤苦干,确确实实使老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对外开放之变。发展的目标、路径既定,但如何更好更快的发展?沁源县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人民智库、人民论坛等高层团队、高端人才对沁源进行实地踏勘、规划设计,举办“二青会三人篮球赛”等大型的体育赛事和文旅推介活动,使沁源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美誉度不断攀升,影响力显著提升。现在,正在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逐步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使“绿水青山”不断向着“金山银山”拓展转化。

六是文旅提质之变。沁源历史以来群众文化活动就比较活跃,旅游开发也相对较早,沁源县委、县政府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作出了《关于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决定》。为此,县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向一流高校引智;通过与新闻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模式的深度合作,向中央媒体引势;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向知名企业引力。全县各种类型的节庆活动和旅游推介活动此起彼伏,村村都建起了秧歌队、绿色小夜校、乡村文化记忆馆,校校建有篮球队等,呈现出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喜人态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型要素,“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全面打造“夏住沁之源、冬享民俗年”和“康养度假胜地”的森林康养旅游品牌,着力建设“全域旅游大乐园、全域度假大游园、全域康养大田园、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友善大家园”,正在形成集森林观光、康养、探险、科研与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紧密融合的全域旅游体系。沁河镇的韩洪沟、王和镇的古寨、王陶乡的岭上、赤石桥乡的桃园与善朴、景凤乡的社科、灵空山镇的第一川、五龙川、黑峪等一批村庄都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示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使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增强,移风易俗蔚然成风,乡风文明润物无声。

七是城乡面貌之变。近年来,县里在乡村振兴上,聚力产业兴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聚力生态宜居,抓好人居环境改善;聚力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聚力治理有效,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按照三级书记抓、真金白银抓、村企联动抓、超常举措抓、典型引路抓、统筹协调抓;领导到位、规划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农民到位“六抓五到位”要求,投入资金2亿余元,重点打造了20个示范村、100个重点村。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签订沁源县、乡、村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其学科研究平台和人才力量,量身打造“1+14”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模式。县城建设,在“精、特、美”理念下,充分发挥青山环抱、绿水相拥的特色优势,全面加强历史元素、文化符号的挖掘运用,注重把握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山城、水城、绿城、红城、趣城、慢城”特色县城。如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发。白日,绿色掩映,环邑皆绿;街洁路净,花团锦簇,一片迷人的旖旎风光。夜晚,街头千树披彩,万灯闪烁,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成为不夜之城,仿佛阆苑仙葩。

八是交通格局之变。交通,是与每一个老百姓都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2018年,县里提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旅游公路提速增效、农村公路提质达标,搭建起“十字”高速大通道和“四纵五横一环”的干线公路主框架,完善“铁公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组织实施了对外大通道准备战、旅游干线突击战、四好农村路建设大会战,共完成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农村公路216公里,完成投资3.42亿元。2019年,又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项目24条173公里,总投资2.27亿元。现在,黄土坡隧道正在全速推进,太岳机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黎霍高速公路业已开工建设,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的全面提速发展,辐射功能齐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祖祖辈辈沁源人出行难的问题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

九是旅游发展之变。近几年,通过各个乡镇举办“赛羊会”“金菜花旅游文化节”“交口情菩提缘文化旅游节”“花海花坡风情草甸”“国际宠物生态露营节生态运动帐篷节”“农耕文化旅游节”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全国主流媒体的采访、著名作家艺术家采风、清华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全国无人机航拍大赛、抖音大赛、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和国际电影节、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的举办等多种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度挖掘、全面展示;通过出台的《鼓励支持影视剧组来沁创作拍摄优惠政策(试行)》和电影《同喜》《国宝险途》《大河向东流》等在沁源的拍摄,业已让久居“深闺”的美丽沁源闻名遐迩声名鹊起。现在,沁源街头、景区、乡下的陌生面孔日渐增多,旅游团队、徒步驴友、自驾游者纷至沓来。据县交警部门统计,2019年除夕到正月初六,县城人民路车流量为50737辆,是2018年车流量13184辆的3.8倍,增长了284 %。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增长23%;旅游收入40.55亿元,增长22.8%。现在,古老而美丽的沁源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旅行者的目的地、投资者的关注地、文化界的向往地。

十是社会声誉之变。过去,沁源就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知名度不高,美誉度不大,影响力不强。近年来,沁源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推销自己。特别是沁源的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发展变化,通过各级媒体、专家、学者的真诚宣传,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攀升,影响力不断提高,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人民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姚基金2019年特别贡献单位”“中国天然氧吧”“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沁源县共获得各种表彰近150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48项、市级72项。

沁源之变,在于县委、县政府抓准了绿色立县这个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发展的“落脚点”,抓紧了干部队伍这个发展的“关键少数”,抓好了解放思想这个发展的“关键点”,抓实了对外开放这个发展的“硬路子”。

沁源已变,变在宏观,变在微观;沁源在变,变在超前,变在精细;沁源还变,明天的沁源必将变得更加富饶、幸福、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