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破冰攻坚,更是一次创新提升,长治基础教育将乘着国家和省、市教育改革的东风,整装而发!”
“‘十大行动’为长治市基础教育转型绘出一份‘新地图’,透射出市委、市政府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核心关切。”
“长治基础教育将由此迈上内涵式发展的新起点!”……
日前,市委、市政府《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方案印发。这份历时三个月广泛调研、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广泛深入征求各方意见、融入众多自主创新内容的改革方案,一经公布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教育大厦地基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寄托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伴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教育的重大命题,教育转型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升被推上风口浪尖。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指南”出台,新一轮教育改革大幕拉启。
如何上接政策,下接“地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破解现行教育教学中的痛点堵点,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市委、市政府将教育发展作为立市强市和美丽幸福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全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列入全市改革发展的20个重点课题,坚持使命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整体布局、系统思考、协同推进。
推动改革破冰前行,就是在一次次“关键性节点”上,突出重点、直击要害。改什么?怎么改?市委书记孙大军亲自领办,市长杨勤荣协调指导,副市长景普秋牵头组织,市人大、市政协建言献策,市教育局等部门具体操作,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下,《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印发。
从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整治幼儿园“小学化”,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体育教学和学生实践教育;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到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刚性需求;从举办艺体类特色高中、加强中小学思政工作,到改革中考招生评价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10大项24小项内容,“十大行动”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又紧密结合长治市实际,谋先做深、自主创新,体现长治特色;既突出解决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直击新时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既彰显了增资源、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初衷,又提出力度大、可操作、接地气的具体办法。
“十大行动”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改革内容全部指向强化价值导向、增进身心健康、加强实践操作、尊重个性发展等一个个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落点。
直面教育现实,针对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提出对策、化解问题,更好地回应社会期待、满足群众需求。
要想顺利踏入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轨道,必须正视问题和发展不足,率先解决现有顽瘴痼疾,下决心搬掉阻碍发展的“绊脚石”,使长治教育卸掉包袱、轻装前行。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发展规划优先考虑、财政资金充分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活力不足、学校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不活等突出问题。
行动方案,直面矛盾不回避。实施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教师县管校聘等行动,将有效解决基础教育资源短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
从今年起在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地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中,把配建幼儿园纳入规划建设;确保年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64.1%扩大到6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75%增加到82%,将从根本上缓解长治市幼儿“入园难”问题。
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实行职级管理和聘任制;理顺教师管理体制,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区域内总量控制下的学校编制核定、岗位设置、教师调配以及教师档案、工资手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有编即补、退补相当”的补充机制,每年依据自然减员情况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招聘,足额补齐;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待遇,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增加10%—20%绩效工资的政策,班主任津贴按照每班每月不低于500元标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招招有新意、处处是亮点。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将全面提升校长职业化、专业化能力水平,积极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学习管理者,实现教育家治校目标。同样,针对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改革的思维扩总量、以改革的举措优素质,以改革的办法提待遇,用人文的关爱暖人心,必将激发广大教师更大的育人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创新育人模式,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试验、集中攻关,让教育回归理性,回归培养人、造就人的本真。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只有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还孩子,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未来,长治市中小学课堂教学面貌将焕然一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被教师引导、点拨、指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实践的全新模式所取代。行动方案中指出,将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市中小学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建立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并且为改革定出了时间表——2019年6月底前全市选择60所学校开展试点,年底前拓展到300所,2020年9月全市各中小学校参与率达到100%。
学生课业也将全面“减负”。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针对学生及家长课后服务需求,全面推行免费校内课后服务。严格控制考试频次,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同时,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体育、艺术类之外的校外培训机构,逐步取消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中小学生课外文化补习。
此外,长治市还将开办艺体类特色高中。选择社会正规艺体类培训机构各专业全市前三名入校开展专业培训,将市七中、市八中、市十中、市十六中、市十七中、长子三中打造成艺体类特色高中,至2022年,补齐特色高中学校专业教师短板,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保证。
转变评价体系,全面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问题,逐步扭转教育短视功利倾向。
“教育评价确实该改改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这样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步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成绩指挥棒”导向仍根深蒂固,以分数论高低、以升学为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焦虑情绪也普遍存在于学校、家长和学生身上。
行动方案中,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出逐步扭转教育评价导向的积极信号:
要强化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每周确保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保证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严禁挤占,保证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把强化学生实践教育作为硬性要求,抛开死读书、读死书的惯性,明确要求每生每年至少要进行一周的生产实习、创新教育、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
为了让“德智体美劳”真正在基础教育中实践落地,行动方案大胆在中考招生录取中率先出招,加大体育分值权重,由现行50分增至70分。增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五个维度作为评价主要内容,分值50分,其中身体素质占20分,把裸眼视力和体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方案还明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并将此项行为记录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避免手机成为“荼毒中小学生的载体”,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满足手机禁止入校后学生必要的通讯联络需求,行动方案创新性提出,在学生、家长完全自愿基础上,全市中小学校配备使用具有定向通话、家校互联、门禁管理、日常考勤、图书借阅等功能的智能电子学生证。同时,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改革相关精神,多措并举强化中小学思政工作,设立党组织专职副书记、配备专职思政员,将网络思政学堂学习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组织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思政专题拓展学习……
一系列改革的真招实举,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使立德树人目标要求进一步落实落细。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三底”,要让孩子们有遵循原则准则的做人“底线”;有明亮温暖、自信阳光的人生“底色”;有借助所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生“底蕴”。
透过《十大行动》方案,我们能清晰地感知未来长治教育的变化,愿每一位中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都被赋予明亮温暖、活力健康的人生底色,知行合一、激活潜能的发展底蕴,成为长治教育转型升级的受益者、见证者!(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王轶)
原标题:长治基础教育迈向转型“升级版”——长治市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解读
相关链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