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陈昊)6月8日是全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上午,由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上党区人民政府主办,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党区文化和旅游局、振兴小镇承办的长治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果展在振兴小镇启动。长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越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琼,省非遗中心副主任边疆,上党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延节,上党区区政府副区长石玉等出席启动仪式。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新军主持启动仪式。
图为:参加长治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果展启动仪式的领导
图为:与会领导一同参观成果展
图为:与会领导一同参观成果展
此次成果展为期两天,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现场有纯手工制作的奥制木雕,浓香四溢的程氏羊汤,惟妙惟肖的蝶翅画,憨态可掬的黎侯虎和现场免费鉴宝……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吸引着众多的参观人们驻足留连。更有非遗文化专题晚会为大家献上原汁原味的上党梆子、落子、鼓书等传统表演,可谓美不胜收。在这次活动中亮相的,还有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夺得铜奖的“花开富贵”梅瓶。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八义窑红绿彩陶瓷从拉坯,到素胎,再到彩绘,全部流程坚持纯手工制作,成品造型精致、光泽亮丽。
图为:展出的八义窑红绿彩陶瓷
图为:蝶翅画
仪式上,长治市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保护员代表就做好非遗项目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发言;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服务中心也发出倡议,号召全市人民能近距离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传播非遗知识、接力非遗传承,用实际行动保护非遗文化,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图为:展出的非遗展品
图为:威风锣鼓队
据悉,长治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833处、馆藏文物22万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818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馆藏珍贵文物5193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近年来,长治市着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发展,相继出台了《长治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实施了“文明守望工程”,启动了红色文物密集区改革试点,加强了文物修缮保护,文物保护与利用实现了新突破;打造了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34个市级示范基地,启动了晋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了非遗驻场演出,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正逐步成为全民和全社会的共识。
相关链接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陈昊)6月8日是全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上午,由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上党区人民政府主办,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党区文化和旅游局、振兴小镇承办的长治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果展在振兴小镇启动。长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越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琼,省非遗中心副主任边疆,上党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延节,上党区区政府副区长石玉等出席启动仪式。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新军主持启动仪式。
图为:参加长治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果展启动仪式的领导
图为:与会领导一同参观成果展
图为:与会领导一同参观成果展
此次成果展为期两天,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现场有纯手工制作的奥制木雕,浓香四溢的程氏羊汤,惟妙惟肖的蝶翅画,憨态可掬的黎侯虎和现场免费鉴宝……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吸引着众多的参观人们驻足留连。更有非遗文化专题晚会为大家献上原汁原味的上党梆子、落子、鼓书等传统表演,可谓美不胜收。在这次活动中亮相的,还有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夺得铜奖的“花开富贵”梅瓶。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八义窑红绿彩陶瓷从拉坯,到素胎,再到彩绘,全部流程坚持纯手工制作,成品造型精致、光泽亮丽。
图为:展出的八义窑红绿彩陶瓷
图为:蝶翅画
仪式上,长治市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保护员代表就做好非遗项目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发言;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服务中心也发出倡议,号召全市人民能近距离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传播非遗知识、接力非遗传承,用实际行动保护非遗文化,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图为:展出的非遗展品
图为:威风锣鼓队
据悉,长治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833处、馆藏文物22万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818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馆藏珍贵文物5193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近年来,长治市着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发展,相继出台了《长治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实施了“文明守望工程”,启动了红色文物密集区改革试点,加强了文物修缮保护,文物保护与利用实现了新突破;打造了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34个市级示范基地,启动了晋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了非遗驻场演出,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正逐步成为全民和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