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 2021-03-17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乡县韩北镇东堡村史晋卫如今有了一份“好工作”。

“我当上村里的护林员后,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我感到很满意。”史晋卫高兴地说。史晋卫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作为家里唯一支柱的他,现在在家既可以就近务工和照顾家庭,还有了一份额外的工资。

近年来,武乡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管护、经济林产业发展“四大工程”,扎实推进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

就业脱贫——生态护林员 守绿富口袋

“韩北、东堡、坪上等村是俺的管护区,每个月可领取护林补助5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早上天刚亮,韩北镇东堡村的史晋卫和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身穿迷彩服、挂着对讲机,赶往东堡瞭望哨开始一天的森林巡逻工作,说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他笑得合不拢嘴。

史晋卫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如今却住着新盖的房子,日子越来越好,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说到自己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他滔滔不绝:“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可领取护林补助5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生活更有保障了。”

为解决森林资源管护难题,照顾林区困难群众,武乡县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保护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队伍优势,采取“县建、乡管、村用、县林业部门备案”方式,共聘用贫困户护林员867人,涉及全县269个村。其中,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50.96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199名;一般公益林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57.53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570名;未成林管护面积9.28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98名。

储绿增收——退耕还林 建造“绿色银行”

图为:武乡县秀丽风光

“曾经村里四周是荒山,每到大风天气,就风沙漫天,百姓叫苦不迭。”贾豁乡东胡庄村党支部书记冯金平回忆起以前的场景。

面对这种局面,1976年冯金平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山种树,这一种就是四十多年,从未间断。发展至今,东胡庄村已植树5500多亩,种植各类树木四十多万株,森林覆盖面积率达85%以上,仅林业一项收入可达4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如今,一座座青山披绿挂翠,一条条“绿色长廊”纵横交错,绿色家底逐年厚实,东胡庄村“绿色村庄”名片越来越亮丽。

眼下,行走在东胡庄村的田间道路上,遥望山上的松柏树高耸入云,树干挺拔,显得生机勃勃。途中巧遇正在巡山执勤的村民冯庆宏告诉记者,他退耕还林了17亩,以前种的全是玉米,一年辛苦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前几年种上了梅杏,平均一斤能卖到8元,比种玉米强多了,同时退耕还林每亩还能领取500元补助。

冯庆宏只是武乡县退耕还林的受益农民之一。在武乡县山山岭岭间,无数村民响应“退耕还林”号召,依靠国家专项补贴政策,走上了绿色经济这条富裕路。他们让荒山披上了绿衣,在林带中搞活了经济,也在绿色中淘到了真金。

与此同时,丰州镇魏家窑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利契机,发展核桃经济林500多亩,目前已进入盛果期。村民姚丙炎3.5亩核桃林去年就收入3000多元,他靠种植核桃摆脱了贫困。2017年以来,武乡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万亩,涉及贫困户1462户,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706.515万元,户均增收4832.5元。

为保护和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近年来,县林业局组织实施荒山绿化、环京津生态屏障区建设、重要水源地造林及村庄绿化等工程,不断夯实生态屏障基础。截至去年年底,已完成造林绿化任务3.65万亩,全县范围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方式完成义务植树104万株,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成灾率控制在2.1‰之内。

因地兴产——特色经济林铺就致富路

图为:武乡县特色经济林

“守着‘金’土地,咱不能糟蹋了呀!”韩北镇刀把嘴村村民魏英忠,承包的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山”,山上生长着野生连翘2000亩,年收入直逼6万元。今年,武乡县立足生态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整合退耕还林土地、荒坡地、耕地等,计划投资350万元,在全县12个乡镇大力推进万亩连翘种植工程,将其作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致富兴产的重要环节。

武乡县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果树种植。因此,武乡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上司乡大黄梨、故城镇梅杏、贾豁乡核桃,还有分散在其他乡镇山林里的苹果、桃、葡萄……一片片绿油油的果林成了“摇钱树”,既能治穷脱贫,又能长远固本。据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武乡县已规划经济林树种2.2万亩,总投资440万元。

此外,武乡县精准发力、创新扶贫模式,去年与中国绿化基金会成功签约了沙棘造林项目,在武乡县种植930亩10万株沙棘经济林,不仅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也为武乡县40余名贫困户提供4000多个工日的劳务机会,人均获取劳务收益7000元。

抱团掘金——造林合作社增绿亦增收

图为:合作社工作人员管护林木

“在合作社里做一天工就有80块钱收入,不耽误农忙种地,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比去外面打工划算多了!”丰州镇史家垴村的贫困户史更兵自2016年加入了梅丽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既是入股社员,又是劳工。“你看,这是我一年的做工记录,一共有198.5个工,赚了17865元,年底还有分红……”他拿着小本儿一笔一笔算着账,眉眼里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我们合作社一共33人,其中23个贫困户。去年,我们仅仅用三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红色旅游公路和太行水源地的植树任务。”梅丽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负责人盖梅丽介绍。

像梅丽这样的合作社武乡县共有37个,入社成员799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652人,涉及13个乡镇37个村。采取“合作社(公司)+苗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风险由合作社(公司)承担,农户有保底收益,初步形成了典型带路、精准对接、贫困户参与的格局,真正达到山添绿、人增收的良好效果。去年,武乡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完成1.8万亩造林面积和2.2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管护任务,受益贫困户达到748户,户均增收7765元。

青山绿了、村民富了。武乡县通过生态扶贫,抒写出了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脱贫的靠山。(连娅琴)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武乡县投入2500万元“扮靓”城乡环境
· 武乡县人民政府与山西大地控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
· 撤乡设镇!武乡县行政区划调整
· 双向六车道!武乡县太行街提质改造工程6月底竣工
· 武乡县领导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武乡县“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乡县韩北镇东堡村史晋卫如今有了一份“好工作”。

“我当上村里的护林员后,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我感到很满意。”史晋卫高兴地说。史晋卫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作为家里唯一支柱的他,现在在家既可以就近务工和照顾家庭,还有了一份额外的工资。

近年来,武乡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以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管护、经济林产业发展“四大工程”,扎实推进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

就业脱贫——生态护林员 守绿富口袋

“韩北、东堡、坪上等村是俺的管护区,每个月可领取护林补助5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早上天刚亮,韩北镇东堡村的史晋卫和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身穿迷彩服、挂着对讲机,赶往东堡瞭望哨开始一天的森林巡逻工作,说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他笑得合不拢嘴。

史晋卫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如今却住着新盖的房子,日子越来越好,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说到自己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他滔滔不绝:“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可领取护林补助5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生活更有保障了。”

为解决森林资源管护难题,照顾林区困难群众,武乡县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保护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队伍优势,采取“县建、乡管、村用、县林业部门备案”方式,共聘用贫困户护林员867人,涉及全县269个村。其中,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50.96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199名;一般公益林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57.53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570名;未成林管护面积9.28万亩,聘用贫困户劳动力98名。

储绿增收——退耕还林 建造“绿色银行”

图为:武乡县秀丽风光

“曾经村里四周是荒山,每到大风天气,就风沙漫天,百姓叫苦不迭。”贾豁乡东胡庄村党支部书记冯金平回忆起以前的场景。

面对这种局面,1976年冯金平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山种树,这一种就是四十多年,从未间断。发展至今,东胡庄村已植树5500多亩,种植各类树木四十多万株,森林覆盖面积率达85%以上,仅林业一项收入可达4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如今,一座座青山披绿挂翠,一条条“绿色长廊”纵横交错,绿色家底逐年厚实,东胡庄村“绿色村庄”名片越来越亮丽。

眼下,行走在东胡庄村的田间道路上,遥望山上的松柏树高耸入云,树干挺拔,显得生机勃勃。途中巧遇正在巡山执勤的村民冯庆宏告诉记者,他退耕还林了17亩,以前种的全是玉米,一年辛苦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前几年种上了梅杏,平均一斤能卖到8元,比种玉米强多了,同时退耕还林每亩还能领取500元补助。

冯庆宏只是武乡县退耕还林的受益农民之一。在武乡县山山岭岭间,无数村民响应“退耕还林”号召,依靠国家专项补贴政策,走上了绿色经济这条富裕路。他们让荒山披上了绿衣,在林带中搞活了经济,也在绿色中淘到了真金。

与此同时,丰州镇魏家窑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利契机,发展核桃经济林500多亩,目前已进入盛果期。村民姚丙炎3.5亩核桃林去年就收入3000多元,他靠种植核桃摆脱了贫困。2017年以来,武乡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万亩,涉及贫困户1462户,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706.515万元,户均增收4832.5元。

为保护和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近年来,县林业局组织实施荒山绿化、环京津生态屏障区建设、重要水源地造林及村庄绿化等工程,不断夯实生态屏障基础。截至去年年底,已完成造林绿化任务3.65万亩,全县范围推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方式完成义务植树104万株,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成灾率控制在2.1‰之内。

因地兴产——特色经济林铺就致富路

图为:武乡县特色经济林

“守着‘金’土地,咱不能糟蹋了呀!”韩北镇刀把嘴村村民魏英忠,承包的荒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山”,山上生长着野生连翘2000亩,年收入直逼6万元。今年,武乡县立足生态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整合退耕还林土地、荒坡地、耕地等,计划投资350万元,在全县12个乡镇大力推进万亩连翘种植工程,将其作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致富兴产的重要环节。

武乡县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果树种植。因此,武乡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上司乡大黄梨、故城镇梅杏、贾豁乡核桃,还有分散在其他乡镇山林里的苹果、桃、葡萄……一片片绿油油的果林成了“摇钱树”,既能治穷脱贫,又能长远固本。据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武乡县已规划经济林树种2.2万亩,总投资440万元。

此外,武乡县精准发力、创新扶贫模式,去年与中国绿化基金会成功签约了沙棘造林项目,在武乡县种植930亩10万株沙棘经济林,不仅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也为武乡县40余名贫困户提供4000多个工日的劳务机会,人均获取劳务收益7000元。

抱团掘金——造林合作社增绿亦增收

图为:合作社工作人员管护林木

“在合作社里做一天工就有80块钱收入,不耽误农忙种地,还能照顾家里老小,比去外面打工划算多了!”丰州镇史家垴村的贫困户史更兵自2016年加入了梅丽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既是入股社员,又是劳工。“你看,这是我一年的做工记录,一共有198.5个工,赚了17865元,年底还有分红……”他拿着小本儿一笔一笔算着账,眉眼里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我们合作社一共33人,其中23个贫困户。去年,我们仅仅用三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红色旅游公路和太行水源地的植树任务。”梅丽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负责人盖梅丽介绍。

像梅丽这样的合作社武乡县共有37个,入社成员799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652人,涉及13个乡镇37个村。采取“合作社(公司)+苗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风险由合作社(公司)承担,农户有保底收益,初步形成了典型带路、精准对接、贫困户参与的格局,真正达到山添绿、人增收的良好效果。去年,武乡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完成1.8万亩造林面积和2.2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管护任务,受益贫困户达到748户,户均增收7765元。

青山绿了、村民富了。武乡县通过生态扶贫,抒写出了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脱贫的靠山。(连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