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宣传工作奏出时代最强音
发布时间: 2021-02-10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晋升)2020年,沁源县宣传部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虚功实做、守正创新,多项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为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奏出了时代强音。

举旗定向强根本。沁源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维护了全县意识形态安全。沁源县委入选全省首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系示范点”,沁源县委党校获评全市首批“基层理论宣讲联系示范点”,赤石桥乡党委、黄土坡集团党委获评全市首批“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系示范点”。

文明创建大跨越。沁源县坚持不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连续荣获四届“省级文明县城”荣誉称号;郭道镇伏贵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县检察院、麻巷村、聪子峪村分别跻身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行列;县实验小学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段建娥家庭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目前,全县拥有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17个、文明村镇158个、文明校园3个、文明家庭13个。沁源县顺利拿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场券”。

试点探索蹚新路。2020年山西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评估业务培训班在沁源县开班。沁源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推进,强化“一把手”负总责、“一张网”大联动、“一标尺”满意度、“一清单”标准化,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促进产业兴旺相融合、与建设生态宜居相融合、与推动乡风文明相融合、与推进乡村治理相融合;统筹理论宣讲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实施“线下实践服务”与“线上智慧服务”的两线联动和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造“十个一”工程,探索出“四强四融五统五联十个一”的“沁源路径”“沁源模式”。

构筑媒体融合新高地。沁源县作为全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着力打造媒体矩阵,创造性地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服务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建成全景式、全方位、全渠道的“双中心一平台”。依托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建立一体化策采编发评的采编中心,开发建设“十个平台”,初步建设视、报、台、屏、微、端、网协同传播的七大终端,充分利用自办“两微一端”和抖音等媒体平台强势发声,广泛开展民生服务,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舆论主导严把控。成立县网安中心,组建了一支听指挥、业务强、善动员的网评员队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网评”格局;建立“日巡查、月预警、季小结、年通报”工作机制,采取“人工+科技”巡查模式和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机制,实施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跟踪“三步工作法”,及时分析形成舆情报告。坚持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牢牢掌握互联网条件下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构建了正能量充盈的网络生态。

惠民活动大繁荣。沁源县立足建设文化强县,大投入夯实文化基础,大手笔盘活文化力量。在县城投资6000万元新建文化馆、电影院、文化主题公园;在乡村投资3400万元,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乡村记忆馆;县图书馆跻身国家一级图书馆,县晋剧团、电影公司等日益壮大,全县文化人才(含业余)达5000余名。开展免费送电影下乡9140余场,免费送戏下乡600余场,文化惠民补贴送戏下乡300余场,以及首届春晚等其他文化惠民演出4600余场。年年有赛事,月月有节庆,乡乡有活动,村村有特色,沁源人民一年四季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2020年9月底,“绿色沁源丰收年‘脱贫脱单•全国百对新人集体婚礼’”节目在沁源录制完成,半个月后于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前一天在CCTV-3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好评如潮。

“兴文”“尚旅”开新局。文旅融合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隐居乡里、池上宿集等一批民宿落地见效,“二沁”英雄大道、“三馆(一院)”建设正式启动,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新增沁源县衙、汾孝战役祝捷大会旧址、沁源围困战指挥部旧址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挖文化内涵,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扩大了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文旅业态多元化、文旅产品特色化发展新格局。

曲艺工作大进展。沁源县坚持把“中国曲艺之乡”创建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曲艺阵地、培养曲艺人才。截至目前,全县培育各类优秀文艺团体32个,成立曲艺、沁源秧歌、音乐等11个协会,会员达2000余人,听沁源曲艺、唱沁源曲艺、演沁源曲艺在全县蔚然成风。2020年12月3日至5日,沁源“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国家、省、市文艺创作采风竞相“沁源行”,沁源文学艺术工作枝繁叶茂。沁源县扎实走好“兴文”路径,邀请文艺名家大咖走进沁源、记录沁源、书写沁源、讴歌沁源,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先后举办“绿色沁源·第8届十月诗会”“中国作家看沁源”“美丽中国·生态山西”山西作家走进沁源、“行吟绿色沁源”等采风活动,以及“绿色沁源·龙凤沁源·诗意沁源”全国诗词大赛、“沁源赋”全球赋文学大赛、“绿色沁源”全国摄影大赛等重大活动,创作出沁源主题精品诗歌、散文、随笔、摄影、书画500余件(首),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文学》、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高端媒体、平台发表,摄影作品被海外媒体转载,蒋殊《沁源1942》发布会被誉为全国首场“行走的”新书首发式。2020年年初组织的“平安健康宅家里、智慧生活进万家”家庭网络文化作品线上征集宣传竞赛活动,在一个月内征集到各类作品700余件,有效凝聚起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被业内称之为抗“疫”文艺的“沁源形象”。

美丽沁源亮全国。2020年8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沁源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时长近1分钟的报道。12月8日,《光明日报》以“宁愿牺牲速度也要把准方向——‘一煤独大’的沁源如何转型发展走新路”为题对沁源进行了典型宣传,将沁源发展模式再次推向了全国。近年来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沁源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新闻达1700余篇(条),仅2020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央媒报道沁源就达30余篇(条),外宣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助力沁源“双招双引”,推动资源型县份高质量转型崛起提供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金所军一行督导沁源县疫情防控和护林防火等重点工作
· 沁源县灵空山抗衰老康养创新中心签约特聘专家
· 沁源县全面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 沁源县召开煤矿安全监管专员工作汇报会
· 沁源县图书馆“两节”抗疫有新招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源县
沁源县宣传工作奏出时代最强音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晋升)2020年,沁源县宣传部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虚功实做、守正创新,多项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为绿色沁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奏出了时代强音。

举旗定向强根本。沁源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维护了全县意识形态安全。沁源县委入选全省首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系示范点”,沁源县委党校获评全市首批“基层理论宣讲联系示范点”,赤石桥乡党委、黄土坡集团党委获评全市首批“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系示范点”。

文明创建大跨越。沁源县坚持不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连续荣获四届“省级文明县城”荣誉称号;郭道镇伏贵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县检察院、麻巷村、聪子峪村分别跻身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行列;县实验小学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段建娥家庭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目前,全县拥有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17个、文明村镇158个、文明校园3个、文明家庭13个。沁源县顺利拿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场券”。

试点探索蹚新路。2020年山西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评估业务培训班在沁源县开班。沁源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推进,强化“一把手”负总责、“一张网”大联动、“一标尺”满意度、“一清单”标准化,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促进产业兴旺相融合、与建设生态宜居相融合、与推动乡风文明相融合、与推进乡村治理相融合;统筹理论宣讲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实施“线下实践服务”与“线上智慧服务”的两线联动和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造“十个一”工程,探索出“四强四融五统五联十个一”的“沁源路径”“沁源模式”。

构筑媒体融合新高地。沁源县作为全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着力打造媒体矩阵,创造性地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服务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建成全景式、全方位、全渠道的“双中心一平台”。依托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建立一体化策采编发评的采编中心,开发建设“十个平台”,初步建设视、报、台、屏、微、端、网协同传播的七大终端,充分利用自办“两微一端”和抖音等媒体平台强势发声,广泛开展民生服务,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舆论主导严把控。成立县网安中心,组建了一支听指挥、业务强、善动员的网评员队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网评”格局;建立“日巡查、月预警、季小结、年通报”工作机制,采取“人工+科技”巡查模式和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机制,实施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跟踪“三步工作法”,及时分析形成舆情报告。坚持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牢牢掌握互联网条件下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构建了正能量充盈的网络生态。

惠民活动大繁荣。沁源县立足建设文化强县,大投入夯实文化基础,大手笔盘活文化力量。在县城投资6000万元新建文化馆、电影院、文化主题公园;在乡村投资3400万元,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乡村记忆馆;县图书馆跻身国家一级图书馆,县晋剧团、电影公司等日益壮大,全县文化人才(含业余)达5000余名。开展免费送电影下乡9140余场,免费送戏下乡600余场,文化惠民补贴送戏下乡300余场,以及首届春晚等其他文化惠民演出4600余场。年年有赛事,月月有节庆,乡乡有活动,村村有特色,沁源人民一年四季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2020年9月底,“绿色沁源丰收年‘脱贫脱单•全国百对新人集体婚礼’”节目在沁源录制完成,半个月后于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前一天在CCTV-3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好评如潮。

“兴文”“尚旅”开新局。文旅融合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隐居乡里、池上宿集等一批民宿落地见效,“二沁”英雄大道、“三馆(一院)”建设正式启动,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新增沁源县衙、汾孝战役祝捷大会旧址、沁源围困战指挥部旧址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挖文化内涵,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扩大了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文旅业态多元化、文旅产品特色化发展新格局。

曲艺工作大进展。沁源县坚持把“中国曲艺之乡”创建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曲艺阵地、培养曲艺人才。截至目前,全县培育各类优秀文艺团体32个,成立曲艺、沁源秧歌、音乐等11个协会,会员达2000余人,听沁源曲艺、唱沁源曲艺、演沁源曲艺在全县蔚然成风。2020年12月3日至5日,沁源“中国曲艺之乡”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国家、省、市文艺创作采风竞相“沁源行”,沁源文学艺术工作枝繁叶茂。沁源县扎实走好“兴文”路径,邀请文艺名家大咖走进沁源、记录沁源、书写沁源、讴歌沁源,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先后举办“绿色沁源·第8届十月诗会”“中国作家看沁源”“美丽中国·生态山西”山西作家走进沁源、“行吟绿色沁源”等采风活动,以及“绿色沁源·龙凤沁源·诗意沁源”全国诗词大赛、“沁源赋”全球赋文学大赛、“绿色沁源”全国摄影大赛等重大活动,创作出沁源主题精品诗歌、散文、随笔、摄影、书画500余件(首),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文学》、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高端媒体、平台发表,摄影作品被海外媒体转载,蒋殊《沁源1942》发布会被誉为全国首场“行走的”新书首发式。2020年年初组织的“平安健康宅家里、智慧生活进万家”家庭网络文化作品线上征集宣传竞赛活动,在一个月内征集到各类作品700余件,有效凝聚起全县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被业内称之为抗“疫”文艺的“沁源形象”。

美丽沁源亮全国。2020年8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沁源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时长近1分钟的报道。12月8日,《光明日报》以“宁愿牺牲速度也要把准方向——‘一煤独大’的沁源如何转型发展走新路”为题对沁源进行了典型宣传,将沁源发展模式再次推向了全国。近年来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沁源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的新闻达1700余篇(条),仅2020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等央媒报道沁源就达30余篇(条),外宣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助力沁源“双招双引”,推动资源型县份高质量转型崛起提供了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