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二仙庙会:留住民俗记忆
发布时间: 2020-08-04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屯留区有悠久的历史,建于春秋,古称留吁。战国属赵,并徐唔,称纯留。秦朝属上党郡,设屯留县至今。城内历代庙宇比比皆是。会因庙生,迄今古庙会仍有九个。庙会中尤以屯留北关农历三月初八的二仙庙会最为出名。

峪里村二仙庙位于屯留区渔泽镇峪里村村南。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51米,东西宽33米,占地面积1683平方米。走进二仙庙不禁被它古色古香的风格所吸引,据说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历经风霜,屹立不倒,感慨古人构建之精巧,设计之精细,正殿建于高0.35米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八檀前廊式构建,单檀硬山顶,柱头斗拱一斗二升,六抹头槅扇门面装修,殿内山墙残存壁画6米,梁架彩绘金龙。有县志记载:“宋间,显灵边戍,赐谥冲惠、冲淑真人。”同时也记载:“宋大观三年秋守臣祷之而雨,丐奏仙号,以旌嘉应。政和辛卯夏四月丙辰,敕封真人之号长曰冲惠,次曰冲淑,庙额曰真泽。”

但凡有庙的修建,在当地一定会有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北关有母女三人,母亲老实厚道,姐妹美丽善良。冬天母亲不幸患了重病,多方医治无效,水米难进。一日母亲忽然提出想喝口鲜党参汤,这可难坏了姐妹俩。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她俩决定顶风冒雪上太行山为母亲寻找鲜党参,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几天几夜,鞋磨破了,手脚冻肿了,干粮吃光了,还是没找到药材。姐妹俩在饥饿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亲,禁不住抱头痛哭。这时忽见迎面数十丈高的悬崖上闪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着一株鲜嫩的党参。她俩喜出望外,赶快攀上悬崖,正待伸手拔参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她俩的贤惠、善良和孝道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将她俩接上天庭,并治好了她们老母亲的病。人们为了弘扬人间孝敬父母的美德,纪念诚孝成仙的姐妹俩,便在县城北关修了一座二仙庙,农历三月初八落成这天,远近几十里的乡民纷纷来庙烧香,庙会也因此而兴,规模年胜一年。如今会期,本省五地十三县和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工商企业、个体商户都来展销交易。

另一则传说则是,二仙原汉代壶关县的农家姑娘,另有传说二仙生于陵川(一说屯留)。二仙感神光而出世,冲惠的生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相同,冲淑的出生日期又正好是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四城门日(释迦牟尼出游,过四城门,碰上生、老、病、死人生四种处境,怜惜众生悲苦,遂坚定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真理的决心),再加上“生俱颖异,不类凡庶,静默不言,七岁方语,言出有章,动合规矩,方寸明了,触事警悟”,有见识的人都觉得她们和神仙必有渊源。二仙是神仙中的苦者,本姓乐,是商朝微子的后裔。生母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又娶李氏为妻,李氏对二女百般虐待。寒冬腊月,继母李氏逼二女单衣赤足上山采野菜,二女山野荒郊,泣血入土,变为苦苣,二女采苦苣而回;炎夏酷暑,继母李氏令二女去捡麦穗,二女捡不到麦穗,仰天长泣,痛苦至极之时,感动上天,妹妹被黄色祥云托起,又有黄龙降下,姐姐乘龙而起。人们看见二女穿着金缕绛衣、凤冠霞帔,随仙乐而去。据说当时是六月十五,冲淑15岁,冲惠12岁。到了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北宋与辽国战事不断,乐氏二女显灵为宋军送饭,并说让我们助宋军一阵,霎时,狂风大作、冰雹骤降,打死辽军无数,宋军却无恙。徽宗敕封她们为冲淑、冲惠二真人,庙号“真泽”,入祀典,每年由官府祭祀。从此,二仙的传说流传开来,二仙奶奶成为晋东南地区特有的神。与一些民间的崇拜对象一样,二仙奶奶的职能几乎无处不在,天旱可向二仙求雨,没有子嗣可向二仙求子,还可求二仙祛除病灾。据说二仙有求必应,颇为灵验。在晋东南分布着无数的二仙庙,一些村落里即使没有专供二仙的神庙,也在其它庙宇中供奉二仙塑像或牌位,供飨、香火不断。晋东南的二仙庙有两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壶关县神郊村的二仙庙为其本庙,而最著名为陵川县城西部的西溪二仙庙。

传说姑妄听之,有庙会的地方,一定少不了闻风而来的人,近到村里的四邻街坊远到本省五地十三县以及河南、河北、内蒙古的外地人,每年的三月初八,天气回暖大地回春,再加上远近闻名的庙会,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景色,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看大戏、吃冰糖葫芦,大人们买特产、买稀罕玩意儿,到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二仙庙会俨然成了屯留区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市场。

庙会流传至今,在我们历史长河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了一个地域从守旧到开化、从落后到文明、从闭塞到开放,既是我们儿时的记忆,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希冀。(来源:上党晚报 马彦茹)

原标题:二仙庙会留住民俗记忆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拍客:荫城古镇“八月初一”庙会
· 平顺县车当村药王庙庙会
· 长子县尧庙会的“前世今生”
· 平顺县耽车村庙会里的缕缕乡愁
· 梁家庄庙会:流动的民俗风情图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屯留二仙庙会:留住民俗记忆

屯留区有悠久的历史,建于春秋,古称留吁。战国属赵,并徐唔,称纯留。秦朝属上党郡,设屯留县至今。城内历代庙宇比比皆是。会因庙生,迄今古庙会仍有九个。庙会中尤以屯留北关农历三月初八的二仙庙会最为出名。

峪里村二仙庙位于屯留区渔泽镇峪里村村南。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51米,东西宽33米,占地面积1683平方米。走进二仙庙不禁被它古色古香的风格所吸引,据说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历经风霜,屹立不倒,感慨古人构建之精巧,设计之精细,正殿建于高0.35米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七椽,八檀前廊式构建,单檀硬山顶,柱头斗拱一斗二升,六抹头槅扇门面装修,殿内山墙残存壁画6米,梁架彩绘金龙。有县志记载:“宋间,显灵边戍,赐谥冲惠、冲淑真人。”同时也记载:“宋大观三年秋守臣祷之而雨,丐奏仙号,以旌嘉应。政和辛卯夏四月丙辰,敕封真人之号长曰冲惠,次曰冲淑,庙额曰真泽。”

但凡有庙的修建,在当地一定会有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北关有母女三人,母亲老实厚道,姐妹美丽善良。冬天母亲不幸患了重病,多方医治无效,水米难进。一日母亲忽然提出想喝口鲜党参汤,这可难坏了姐妹俩。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她俩决定顶风冒雪上太行山为母亲寻找鲜党参,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几天几夜,鞋磨破了,手脚冻肿了,干粮吃光了,还是没找到药材。姐妹俩在饥饿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亲,禁不住抱头痛哭。这时忽见迎面数十丈高的悬崖上闪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着一株鲜嫩的党参。她俩喜出望外,赶快攀上悬崖,正待伸手拔参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她俩的贤惠、善良和孝道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将她俩接上天庭,并治好了她们老母亲的病。人们为了弘扬人间孝敬父母的美德,纪念诚孝成仙的姐妹俩,便在县城北关修了一座二仙庙,农历三月初八落成这天,远近几十里的乡民纷纷来庙烧香,庙会也因此而兴,规模年胜一年。如今会期,本省五地十三县和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工商企业、个体商户都来展销交易。

另一则传说则是,二仙原汉代壶关县的农家姑娘,另有传说二仙生于陵川(一说屯留)。二仙感神光而出世,冲惠的生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相同,冲淑的出生日期又正好是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四城门日(释迦牟尼出游,过四城门,碰上生、老、病、死人生四种处境,怜惜众生悲苦,遂坚定了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真理的决心),再加上“生俱颖异,不类凡庶,静默不言,七岁方语,言出有章,动合规矩,方寸明了,触事警悟”,有见识的人都觉得她们和神仙必有渊源。二仙是神仙中的苦者,本姓乐,是商朝微子的后裔。生母杨氏早逝,父亲乐山宝又娶李氏为妻,李氏对二女百般虐待。寒冬腊月,继母李氏逼二女单衣赤足上山采野菜,二女山野荒郊,泣血入土,变为苦苣,二女采苦苣而回;炎夏酷暑,继母李氏令二女去捡麦穗,二女捡不到麦穗,仰天长泣,痛苦至极之时,感动上天,妹妹被黄色祥云托起,又有黄龙降下,姐姐乘龙而起。人们看见二女穿着金缕绛衣、凤冠霞帔,随仙乐而去。据说当时是六月十五,冲淑15岁,冲惠12岁。到了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北宋与辽国战事不断,乐氏二女显灵为宋军送饭,并说让我们助宋军一阵,霎时,狂风大作、冰雹骤降,打死辽军无数,宋军却无恙。徽宗敕封她们为冲淑、冲惠二真人,庙号“真泽”,入祀典,每年由官府祭祀。从此,二仙的传说流传开来,二仙奶奶成为晋东南地区特有的神。与一些民间的崇拜对象一样,二仙奶奶的职能几乎无处不在,天旱可向二仙求雨,没有子嗣可向二仙求子,还可求二仙祛除病灾。据说二仙有求必应,颇为灵验。在晋东南分布着无数的二仙庙,一些村落里即使没有专供二仙的神庙,也在其它庙宇中供奉二仙塑像或牌位,供飨、香火不断。晋东南的二仙庙有两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壶关县神郊村的二仙庙为其本庙,而最著名为陵川县城西部的西溪二仙庙。

传说姑妄听之,有庙会的地方,一定少不了闻风而来的人,近到村里的四邻街坊远到本省五地十三县以及河南、河北、内蒙古的外地人,每年的三月初八,天气回暖大地回春,再加上远近闻名的庙会,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景色,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看大戏、吃冰糖葫芦,大人们买特产、买稀罕玩意儿,到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二仙庙会俨然成了屯留区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市场。

庙会流传至今,在我们历史长河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了一个地域从守旧到开化、从落后到文明、从闭塞到开放,既是我们儿时的记忆,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希冀。(来源:上党晚报 马彦茹)

原标题:二仙庙会留住民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