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微子镇添仓会——太行第一会
发布时间: 2020-06-23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潞城区微子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殷商时代是微子国国都,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是潞城区东部的第一大镇,也是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三省的一大门户。农历正月二十四,是微子镇的添仓会,是潞城境内全年所有庙会中的第一个大会,曾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添仓会的起源

微子镇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经的集散中心,特别是每年的添仓会,更是客商看好的贸易机会。添仓会以每年的正月二十四为正会,此会因祭祀用“添仓”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嵕神而得名。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靠山犟,不闹十五闹添仓。

何为“添仓”?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添仓。”添仓的意思就是填满谷仓。对于各地过添仓节的来历,还有许多传说故事。相传,添仓节这天,粮商米贩都要祭仓神,农民要用柴灰洒圆圈于地,内放各种作物种籽,用瓦盖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这是传说的大众化版本,在潞城区微子镇一带还有本土的传说故事。

相传几百年前,微子镇一带遭荒旱,庄稼颗粒无收,灾民难以饱腹。一天,有一位银发白须的老翁,手提一只小木篮来到微子镇的九仙庙前,他从木篮中拿出一个又一个“窝头”,即蒸的“添仓”施舍给灾民,使很多人得救了。人们见老翁的木篮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大仓库,备感惊奇,便问老翁从哪里来。老翁并不回答来自何方,只说他有兄弟九个,每个人的名字都带一个“嵕”字,分别到各地普救众生,自己排行老三,被派到此地。人们一边听一边跪拜,竟无一人看到老翁的去向。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老翁,人们就在九仙庙里塑了一尊三嵕神像,每年正月二十四,各家各户都要蒸“添仓”,就是将玉米、谷子、大豆等搅拌在一起,碾磨成面,捏成仓官、布袋、谷穗、谷囤、石碾等形状蒸熟后,祭祀三嵕老爷,祈求五谷丰登。久而久之便形成庙会,届时还要进行迎神赛社,请干板秧歌戏专为三嵕爷唱神戏,添仓会由此流传至今。

九仙庙位于微子古镇大街北端,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50多米。正殿供奉的是九仙奶奶,左右为角殿,正殿前是抱厦厅,东西两边有偏殿,各殿内分别供奉着天上人间的多路神仙。传说九仙庙就是为九天玄女娘娘所修,是王母的第九个女儿,专门下凡来给人们保平安、送子女的仙子。九仙庙也称“万人九仙庙”,在所供奉的诸神之中,有两位最受当地人敬重。一位是“护国灵贶王”,就是人们所尊称的“三嵕爷”;另一位是“广德灵泽王”,即唐代的卫国公李靖,人们视其为广施甘霖的龙王爷。九仙庙的山门分上下两层,下边是庙门,上边是戏楼。山门正对微子镇正街(旧时也称刈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微子镇,就在九仙庙修建了炮楼,可以监视整个街道的情况。九仙庙是微子镇的标志性建筑,年代久远,居全镇之中央,曾有万人齐集其中也不会拥挤的传说,但令人惋惜的是九仙庙后被拆除,旧址上已经盖楼另做它用,但庙会一直延续下来。

古会中的习俗

添仓节赶庙会,在民间的习俗中讲究的是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当,粮丰衣足。农民们也忌在此日粜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为了吸引卖粮食的百姓,店家特意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的庄稼人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就选择在此日卖粮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仍习惯在添仓节购米买面。关于添仓节习俗的意义,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一天要吃饱喝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还会办事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添仓。第二种说法是在这一天要籴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些叫做添仓。第三种说法主要流传在农村,这一天把少许煤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叫做添仓。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这三种说法老百姓更喜欢第一种,它更实际。过去,微子镇过添仓节,从正月二十三那天开始,家家除烧香祭祀外,还要打扫庭院,和好煤,把煤池铺满,早早把水缸填满。各家各户还要蒸“添仓”,用蒸熟的仓官、布袋、谷穗、谷囤、石碾形状的面食祭祀三嵕老爷,祈求五谷丰登。所以,当地又有了这样的俗话:添仓、添仓,添满煤池水缸。

添仓节,是汉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是农耕文化和原始信仰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汉民族农耕区域人们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最为本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添仓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添仓节时,民间有许多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在老人的记忆里,潞城区一带习惯用黍米面作面团,置于粮仓,还有晚间点灯以祀仓神的习俗。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仓官老爷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添仓节,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另外,相传早先时微子镇一带过添仓节,还有做“雨灯”的习俗。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份的灯盏里积的水汽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这种做“雨灯”的习俗曾在潞城境内多地有过。

“太行第一会”

微子镇添仓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开始,会期三天,二十四为正会。庙会主要是祭祀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嵕老爷,所以,当地又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闹添仓,三嵕老爷是靠山。

民国初期,微子古镇每年添仓会都要进行迎神赛社,仪式比起“四月赛”传统庙会来说也是比较隆重的,每逢庙会进行迎神赛社活动时,主礼由阴阳先生主持,大队人马在乐户的吹奏下,首先要到距微子镇三十五里之遥的史回村请神,即请来三嵕爷的雕像。另一尊“广德灵泽王”的雕像平时供奉在九仙庙的神殿里,届时也要请出来,将两尊神像并列放置在抱厦厅的尊位上,接受香客跪拜。接下来是社火表演,主要是扭秧歌、舞龙、舞狮、扛妆、晃杠等。微子镇分为三个村,即南街(子南)村,北街(子北)村和比干岭(子东)村。庙会上村村都有社火队。闹罢元宵节就是添仓会,而会上的社火闹得超过了元宵节。微子古镇,当地人又称之为“刈街”。所以,流传下来这样一句庙会谚语:“刈街人,靠山犟,不重元宵重添仓。”后来,这句庙会谚语又演变为:“微子镇,靠山犟,不闹十五闹添仓。”迎神赛社结束后,就是唱戏酬神。戏台上唱大戏,烧香亭上耍杂技、烧香磕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会期三天,两台大戏连演三下午四晚上,当地人称“三天四灯下”。九仙庙里唱的那台大戏必须是上党梆子戏,因为上党梆子是大剧种,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被当地人称为“大戏”。给庙里的神灵唱戏必须唱“大戏”,否则视为大不敬。

微子镇添仓会由于会期在农闲季节,又是备春播的关键时节,所以历经几百年,经久不衰。微子古镇由于地处三省通衢要冲之地,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北下上党去往河北、山东,东出太行到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邯长官道自古以来就是晋商、潞商通往河北、河南的必由之路,也是茶马古道的延伸之路,在过去,一到会期,来自三省八府十八县的客商纷纷云集古镇的大街小巷。会上以交易骡、马、驴、牛等牲口和车、担、犁、耧、耙等农具为主,也有皮货、山货、日杂、百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传统的庙会几乎成为专一的物资交流盛会,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的客商云集古镇,商号最多时多达800余家,应市商品达3000种以上,上会交易的不只是骡马牲畜、农副产品,更多的是日用百货、以及外埠的针线布匹、衣物服装等,每天赶会的人逾万人。微子镇的添仓会年年举办,被誉为“太行第一会”,已经形成了当地一种特有的乡俗文化。

如今,邯长高速、长平高速、邯长铁路、207国道、309国道都穿境而过,微子古镇地处晋冀鲁豫交通要冲的独特优势更为明显。在全区弘扬微子文化,打造商周古邑,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中,微子古镇千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传统古庙会添仓节上商贾云集的历史延续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使得微子镇人文更荟萃,庙会文化底蕴更深厚。(来源:上党晚报 郭存亭)

原标题:“太行第一会”展乡俗文化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平顺豆口村二月二庙会:凭“五绝”千年不衰享誉百里
· 潞城区李庄村举办传统庙会
· 长治七月初一古庙会:明清时期闻名四省
· 长治拍客:荫城古镇“八月初一”庙会
· 平顺县车当村药王庙庙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潞城微子镇添仓会——太行第一会

潞城区微子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殷商时代是微子国国都,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是潞城区东部的第一大镇,也是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三省的一大门户。农历正月二十四,是微子镇的添仓会,是潞城境内全年所有庙会中的第一个大会,曾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添仓会的起源

微子镇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经的集散中心,特别是每年的添仓会,更是客商看好的贸易机会。添仓会以每年的正月二十四为正会,此会因祭祀用“添仓”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嵕神而得名。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靠山犟,不闹十五闹添仓。

何为“添仓”?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添仓。”添仓的意思就是填满谷仓。对于各地过添仓节的来历,还有许多传说故事。相传,添仓节这天,粮商米贩都要祭仓神,农民要用柴灰洒圆圈于地,内放各种作物种籽,用瓦盖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这是传说的大众化版本,在潞城区微子镇一带还有本土的传说故事。

相传几百年前,微子镇一带遭荒旱,庄稼颗粒无收,灾民难以饱腹。一天,有一位银发白须的老翁,手提一只小木篮来到微子镇的九仙庙前,他从木篮中拿出一个又一个“窝头”,即蒸的“添仓”施舍给灾民,使很多人得救了。人们见老翁的木篮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大仓库,备感惊奇,便问老翁从哪里来。老翁并不回答来自何方,只说他有兄弟九个,每个人的名字都带一个“嵕”字,分别到各地普救众生,自己排行老三,被派到此地。人们一边听一边跪拜,竟无一人看到老翁的去向。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老翁,人们就在九仙庙里塑了一尊三嵕神像,每年正月二十四,各家各户都要蒸“添仓”,就是将玉米、谷子、大豆等搅拌在一起,碾磨成面,捏成仓官、布袋、谷穗、谷囤、石碾等形状蒸熟后,祭祀三嵕老爷,祈求五谷丰登。久而久之便形成庙会,届时还要进行迎神赛社,请干板秧歌戏专为三嵕爷唱神戏,添仓会由此流传至今。

九仙庙位于微子古镇大街北端,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100多米,东西宽50多米。正殿供奉的是九仙奶奶,左右为角殿,正殿前是抱厦厅,东西两边有偏殿,各殿内分别供奉着天上人间的多路神仙。传说九仙庙就是为九天玄女娘娘所修,是王母的第九个女儿,专门下凡来给人们保平安、送子女的仙子。九仙庙也称“万人九仙庙”,在所供奉的诸神之中,有两位最受当地人敬重。一位是“护国灵贶王”,就是人们所尊称的“三嵕爷”;另一位是“广德灵泽王”,即唐代的卫国公李靖,人们视其为广施甘霖的龙王爷。九仙庙的山门分上下两层,下边是庙门,上边是戏楼。山门正对微子镇正街(旧时也称刈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微子镇,就在九仙庙修建了炮楼,可以监视整个街道的情况。九仙庙是微子镇的标志性建筑,年代久远,居全镇之中央,曾有万人齐集其中也不会拥挤的传说,但令人惋惜的是九仙庙后被拆除,旧址上已经盖楼另做它用,但庙会一直延续下来。

古会中的习俗

添仓节赶庙会,在民间的习俗中讲究的是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当,粮丰衣足。农民们也忌在此日粜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为了吸引卖粮食的百姓,店家特意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的庄稼人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就选择在此日卖粮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仍习惯在添仓节购米买面。关于添仓节习俗的意义,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一天要吃饱喝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还会办事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添仓。第二种说法是在这一天要籴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些叫做添仓。第三种说法主要流传在农村,这一天把少许煤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叫做添仓。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这三种说法老百姓更喜欢第一种,它更实际。过去,微子镇过添仓节,从正月二十三那天开始,家家除烧香祭祀外,还要打扫庭院,和好煤,把煤池铺满,早早把水缸填满。各家各户还要蒸“添仓”,用蒸熟的仓官、布袋、谷穗、谷囤、石碾形状的面食祭祀三嵕老爷,祈求五谷丰登。所以,当地又有了这样的俗话:添仓、添仓,添满煤池水缸。

添仓节,是汉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是农耕文化和原始信仰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汉民族农耕区域人们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们最为本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添仓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添仓节时,民间有许多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在老人的记忆里,潞城区一带习惯用黍米面作面团,置于粮仓,还有晚间点灯以祀仓神的习俗。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仓官老爷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添仓节,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

另外,相传早先时微子镇一带过添仓节,还有做“雨灯”的习俗。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份的灯盏里积的水汽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这种做“雨灯”的习俗曾在潞城境内多地有过。

“太行第一会”

微子镇添仓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开始,会期三天,二十四为正会。庙会主要是祭祀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嵕老爷,所以,当地又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闹添仓,三嵕老爷是靠山。

民国初期,微子古镇每年添仓会都要进行迎神赛社,仪式比起“四月赛”传统庙会来说也是比较隆重的,每逢庙会进行迎神赛社活动时,主礼由阴阳先生主持,大队人马在乐户的吹奏下,首先要到距微子镇三十五里之遥的史回村请神,即请来三嵕爷的雕像。另一尊“广德灵泽王”的雕像平时供奉在九仙庙的神殿里,届时也要请出来,将两尊神像并列放置在抱厦厅的尊位上,接受香客跪拜。接下来是社火表演,主要是扭秧歌、舞龙、舞狮、扛妆、晃杠等。微子镇分为三个村,即南街(子南)村,北街(子北)村和比干岭(子东)村。庙会上村村都有社火队。闹罢元宵节就是添仓会,而会上的社火闹得超过了元宵节。微子古镇,当地人又称之为“刈街”。所以,流传下来这样一句庙会谚语:“刈街人,靠山犟,不重元宵重添仓。”后来,这句庙会谚语又演变为:“微子镇,靠山犟,不闹十五闹添仓。”迎神赛社结束后,就是唱戏酬神。戏台上唱大戏,烧香亭上耍杂技、烧香磕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会期三天,两台大戏连演三下午四晚上,当地人称“三天四灯下”。九仙庙里唱的那台大戏必须是上党梆子戏,因为上党梆子是大剧种,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被当地人称为“大戏”。给庙里的神灵唱戏必须唱“大戏”,否则视为大不敬。

微子镇添仓会由于会期在农闲季节,又是备春播的关键时节,所以历经几百年,经久不衰。微子古镇由于地处三省通衢要冲之地,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北下上党去往河北、山东,东出太行到中原腹地的交通要道。邯长官道自古以来就是晋商、潞商通往河北、河南的必由之路,也是茶马古道的延伸之路,在过去,一到会期,来自三省八府十八县的客商纷纷云集古镇的大街小巷。会上以交易骡、马、驴、牛等牲口和车、担、犁、耧、耙等农具为主,也有皮货、山货、日杂、百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传统的庙会几乎成为专一的物资交流盛会,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的客商云集古镇,商号最多时多达800余家,应市商品达3000种以上,上会交易的不只是骡马牲畜、农副产品,更多的是日用百货、以及外埠的针线布匹、衣物服装等,每天赶会的人逾万人。微子镇的添仓会年年举办,被誉为“太行第一会”,已经形成了当地一种特有的乡俗文化。

如今,邯长高速、长平高速、邯长铁路、207国道、309国道都穿境而过,微子古镇地处晋冀鲁豫交通要冲的独特优势更为明显。在全区弘扬微子文化,打造商周古邑,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中,微子古镇千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传统古庙会添仓节上商贾云集的历史延续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使得微子镇人文更荟萃,庙会文化底蕴更深厚。(来源:上党晚报 郭存亭)

原标题:“太行第一会”展乡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