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井则口与三眼古井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 2020-05-08   |  来源: 壶关县新闻中心
 
分享到:

井则口,位于壶关县城20公里的东南方向,因村西山凹三眼古井而得名。

旧时井则口,走到村前不见村,只是走到庙前拐个大弯,眼前一亮,始见村庄。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现在房子都建到村外,已没有了那个感觉,但敞亮了许多,现代了许多。

图为:井则口村的小路

井则口村子不大,风景绝好。三山围绕,绿树环抱,藏风聚气,背风向阳。古有观音堂,神道碑,三眼古井;今有观胜台、源头亭、十里长墙(森林防火墙),是一个多有历史积淀,很有文化气息的小村子。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自古就有一种天然的文化自信和与世无争的纯朴情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井则口苹果香飘全县。小国光、红元帅(苹果品种)全县评比,年年夺第一;新千年村民首建森林防火墙,三年时间星火燎原,全县推广,一举夺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井则口始发地也蜚声在外,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其实和百姓走的最近、村民最为关心的还是村西的三眼古井。

古井所在的地方是村西一个山凹凹,地名就叫井上。这里曾有一个美丽传说。传说在井上很早以前有一眼活水井,这井又大又深。井口经常水汽蒸腾,太阳一照,一条彩虹从井里冉冉升起,一直升到天空。传说这眼井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女人走到井口可以看见鲜花,男人走到井口可以看见烟袋。但这鲜花和烟袋只能眼看不能手拿,如要去拿就被吸进井里,跟上这眼井很多人丧了命。村里人都把这眼井叫“馋井”。后来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铸了一口大铁锅,把井口盖上深埋地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村上有人却把它当成真的。有一年遇到大旱,村里有人就“掘地三尺”在那里找井,直把有关地方挖个遍也没找到。到此,他们还不放心,一到冬天下雪就到地里观察,看哪个地方雪先消,意思是哪个地方雪先消了,说明地下有水气,就有水井存在,其实看了好几年也没看出个结果。一九六八年村里还在这里打了一眼井,确有水从井壁渗出,但水量太小,没有开采价值。到此,井上找井才打住。

传说归传说,但在它的背后确存在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三眼古井,虽然出水量不是太大,但遇过到旱年,应急村民吃水还是绰绰有余。每次大旱,村民全靠这三眼井度过难关

三眼井开凿年限不详,但在它周围有许多先民生活的痕迹。不少村民在种地时经常挖出碎砖和片瓦,还有的在地岸地边挖出炉灰和灶台。其实原先这个地方也不叫井上,而叫贾家凹,住的全是贾姓人家。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全部迁走,只留下这三眼老井。于是也就有了井上之名流传至今。

三眼古井,村人叫它活水井,最深的八丈,浅的三丈,呈不规则形状分布。最浅的一眼在道路旁,另外两眼在地里,在不到五亩大的地方打了三眼井。这样小的密度,分析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寻找井位打下的。民间有说法,打井要打在龙脉上才有活水流出,所谓龙脉就是水脉。看这里地形地貌,南山、北山、西山三山环绕,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出水量最大的那眼井,正好处在小盆地中间。也许就是百姓所说,正好打在龙脉(水脉)上,所以出水量大。另外两井是在寻找过程中打的,由于没找到最佳井位,所以出水量少。但井已打成,于是都用石头浆砌起来,保存下来。古时生产力很低,作为一个小村庄打这样三眼井,并全用石头砌起来并非易事,不举全村之力是难以完成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井则口古井之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但喝惯了旱井水的村民,喝此水竟有点不习惯。有的说这水太阴太凉,有的说这水太甜,甜到“傻甜”。本人小时也喝这水,并没啥感觉。只是有一次感冒,特别想喝这个水,后来就多喝了起来。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因为生病,生病嘴就发苦,嘴苦当然就愿意喝甜水了。

井则口古井之水是甜水,这里所言,都是自我感觉,只有到有关部门做个化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说不定这里的水质是最好的。

活水井的水质很好,但因为水井离村较远,人们很少到这里打水。平时吃水主要靠旱井,只是遇到旱年,特别是大旱年,旱井水没有了才到这里担水。过去旱灾很多,十年九旱,每逢旱年就闹水荒,本村闹水荒,邻村同样闹水荒,他们都要跑很远的地方去找水,因之井则口的活水井自然就成了一个目标。但井则口活水井出水量少,供不应求。于是就出现村人和外人吵嘴现象,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时,为了防止外村来“偷水”,还排了专人看起来。没水吃的历史,使老百姓吃尽苦头。后来,直到村村通了自来水,才结束了这情况。

八十年代本村通了自来水,三眼老井闲置起来。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村里在井的周围种起了菜园子。菜园建起以后,派出专人,精心种植,精心管理,年年好收成。尽管园子不大,也只种些葱、蒜、韭菜、芜荽、菠菜、西红柿之类的小品种,但在那个并无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可买的年代,对增加蔬菜品种,调节群众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来源:壶关县新闻中心 牛建忠)

至今,仍有人在买菜时会想起那个菜园子,还有那三眼老井。

原标题:井则口与三眼古井

 


[编辑:马松]

  相关链接
· 壶关县着力打造“四张名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壶关县南平头坞村:大山深处的“童话世界”
· 壶关县旅游市场迎来“春暖花开”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壶关:井则口与三眼古井的历史故事

井则口,位于壶关县城20公里的东南方向,因村西山凹三眼古井而得名。

旧时井则口,走到村前不见村,只是走到庙前拐个大弯,眼前一亮,始见村庄。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现在房子都建到村外,已没有了那个感觉,但敞亮了许多,现代了许多。

图为:井则口村的小路

井则口村子不大,风景绝好。三山围绕,绿树环抱,藏风聚气,背风向阳。古有观音堂,神道碑,三眼古井;今有观胜台、源头亭、十里长墙(森林防火墙),是一个多有历史积淀,很有文化气息的小村子。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自古就有一种天然的文化自信和与世无争的纯朴情感。

上世纪七十年代,井则口苹果香飘全县。小国光、红元帅(苹果品种)全县评比,年年夺第一;新千年村民首建森林防火墙,三年时间星火燎原,全县推广,一举夺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井则口始发地也蜚声在外,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其实和百姓走的最近、村民最为关心的还是村西的三眼古井。

古井所在的地方是村西一个山凹凹,地名就叫井上。这里曾有一个美丽传说。传说在井上很早以前有一眼活水井,这井又大又深。井口经常水汽蒸腾,太阳一照,一条彩虹从井里冉冉升起,一直升到天空。传说这眼井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女人走到井口可以看见鲜花,男人走到井口可以看见烟袋。但这鲜花和烟袋只能眼看不能手拿,如要去拿就被吸进井里,跟上这眼井很多人丧了命。村里人都把这眼井叫“馋井”。后来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铸了一口大铁锅,把井口盖上深埋地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村上有人却把它当成真的。有一年遇到大旱,村里有人就“掘地三尺”在那里找井,直把有关地方挖个遍也没找到。到此,他们还不放心,一到冬天下雪就到地里观察,看哪个地方雪先消,意思是哪个地方雪先消了,说明地下有水气,就有水井存在,其实看了好几年也没看出个结果。一九六八年村里还在这里打了一眼井,确有水从井壁渗出,但水量太小,没有开采价值。到此,井上找井才打住。

传说归传说,但在它的背后确存在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三眼古井,虽然出水量不是太大,但遇过到旱年,应急村民吃水还是绰绰有余。每次大旱,村民全靠这三眼井度过难关

三眼井开凿年限不详,但在它周围有许多先民生活的痕迹。不少村民在种地时经常挖出碎砖和片瓦,还有的在地岸地边挖出炉灰和灶台。其实原先这个地方也不叫井上,而叫贾家凹,住的全是贾姓人家。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全部迁走,只留下这三眼老井。于是也就有了井上之名流传至今。

三眼古井,村人叫它活水井,最深的八丈,浅的三丈,呈不规则形状分布。最浅的一眼在道路旁,另外两眼在地里,在不到五亩大的地方打了三眼井。这样小的密度,分析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寻找井位打下的。民间有说法,打井要打在龙脉上才有活水流出,所谓龙脉就是水脉。看这里地形地貌,南山、北山、西山三山环绕,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出水量最大的那眼井,正好处在小盆地中间。也许就是百姓所说,正好打在龙脉(水脉)上,所以出水量大。另外两井是在寻找过程中打的,由于没找到最佳井位,所以出水量少。但井已打成,于是都用石头浆砌起来,保存下来。古时生产力很低,作为一个小村庄打这样三眼井,并全用石头砌起来并非易事,不举全村之力是难以完成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井则口古井之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但喝惯了旱井水的村民,喝此水竟有点不习惯。有的说这水太阴太凉,有的说这水太甜,甜到“傻甜”。本人小时也喝这水,并没啥感觉。只是有一次感冒,特别想喝这个水,后来就多喝了起来。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因为生病,生病嘴就发苦,嘴苦当然就愿意喝甜水了。

井则口古井之水是甜水,这里所言,都是自我感觉,只有到有关部门做个化验,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说不定这里的水质是最好的。

活水井的水质很好,但因为水井离村较远,人们很少到这里打水。平时吃水主要靠旱井,只是遇到旱年,特别是大旱年,旱井水没有了才到这里担水。过去旱灾很多,十年九旱,每逢旱年就闹水荒,本村闹水荒,邻村同样闹水荒,他们都要跑很远的地方去找水,因之井则口的活水井自然就成了一个目标。但井则口活水井出水量少,供不应求。于是就出现村人和外人吵嘴现象,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时,为了防止外村来“偷水”,还排了专人看起来。没水吃的历史,使老百姓吃尽苦头。后来,直到村村通了自来水,才结束了这情况。

八十年代本村通了自来水,三眼老井闲置起来。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村里在井的周围种起了菜园子。菜园建起以后,派出专人,精心种植,精心管理,年年好收成。尽管园子不大,也只种些葱、蒜、韭菜、芜荽、菠菜、西红柿之类的小品种,但在那个并无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可买的年代,对增加蔬菜品种,调节群众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来源:壶关县新闻中心 牛建忠)

至今,仍有人在买菜时会想起那个菜园子,还有那三眼老井。

原标题:井则口与三眼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