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湖北】长治“天使”的名字叫“和平”
发布时间: 2020-02-12   |  来源: 长治日报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长治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的地点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当地确诊与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这是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

从紧急集合到驰援前线,从紧张培训到投入实战,从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协同作战到独立接管病区,作为队员之一,长医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崔艳艳经历着紧张、适应、感动。然而,留在她心底最深的一句话,是患者口中的“和平,和平……”

到2月9日,长治市支援湖北的第二批医疗队出征整整一周。由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和长医附属和济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这批医疗队共36名队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均于5天前投入一线战斗。

经历过直面病毒的危险之后,在一线的队员们心情稍稍平复。休息的间隙,他们会隔着手机屏幕互相交流心得,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当天,崔艳艳与同事牛鸿兰同时倒班休息,这是难得的交流时间,虽然每次都是那么简单直接。

“走进病房看到3床的阿姨哭得很伤心。”牛鸿兰说。

“因为恐惧?”崔艳艳问。

“更多的是孤单吧。想老公,想孩子,想自由的生活。其实我们也想。”

牛鸿兰说着眼圈发红。倒不是因为孤单和思念,更多的是因为感动。

原来,看到患者状态不好,牛鸿兰便轻声细语安慰。推心置腹的话语终究还是让患者的心情平复了。她想表示感谢,却因为护士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而看不到她们天使般的笑容。只能看着她们防护服上写着的医院名称,不断地喃喃“和平,和平……”

在防护服上写下医院名称和自己的姓名,这是医护人员为了辨认彼此所留下的标记。

因为身处最危险的前沿,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采取三级防护。他们需要戴上3层橡胶手套、2层一次性薄膜手套,戴上N95和外科用2层口罩,外面再戴上面屏,身着防护服和隔离衣。如此装备,医护人员连行走都会变得气喘吁吁、异常艰难。同时,因为在密闭的空间里呼吸加重,护目镜会经常被水气模糊,他们只能通过胸前和后背的标记来辨认彼此。

与病魔抗争的患者,或许真没什么机会看到拯救他们的“天使”的真面目,但却能够看清他们身上的标记。比如这位患者口中的“和平,和平……”

“她问,和平是啥意思?祈祷和平?”

“和平是我们医院的名字,位于山西长治,其前身是一所战地医院,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的,为了和平……”

讲述的人眼角湿润,倾听的患者也流下了眼泪。是啊,唯有直面生死的勇士,才能真正明白“战地”与“和平”意味着什么。

2月7日晚,崔艳艳和几名同事一起上夜班。能够容纳56名患者的病区灯火通明,毫不停歇是她们工作的常态。

时钟悄然指向凌晨3点,由于护目镜固定带来的压迫,崔艳艳和申慧娟出现头痛症状。一旁的牛鸿兰调侃道:“加油!没事的,昨天我就压了个大包,你们顶多也就是个压疮。”正在相互调侃鼓励中,她们突然听到队员李向龙的大喊声,便艰难却又迅速地向发出声响的地方集中。她们的队友晕倒了。脸色苍白,气喘吁吁,透过手套触摸,手指冰凉。

好几个人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起把队友抬到椅子上,让她平躺在上面休息。李向龙也迅速推来了轮椅。而此时,队友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情况越来越重。身为医务人员的他们此时虽万分焦急,却没什么好的办法。

中日友好医院的老师闻讯也第一时间赶来帮忙。“放松,用鼻吸气,嘴呼气”,他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唤醒自己的队友。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队友终于缓过来了。还好,她没有大碍,只是短暂缺氧,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直面病毒毫不退缩的她们,在这个夜晚亦不能相拥,只能隔着护目镜、面屏,眼望彼此默默流泪。

“流泪,并不代表软弱。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宣泄,好让自己平复心绪,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崔艳艳说,“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危难时刻党员要冲锋在前;因为我们是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一个目标——和平。”(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 冯波 通讯员)

原标题:“天使”的名字叫“和平”



  相关链接
· 【支援湖北】长治勇士王伟科:一声令下,即刻出发
· 【支援湖北】崔哲鑫:患者治愈,我们都看到了希望!
· 【支援湖北】朱慧忠:临危不惧的白衣战士
· 【支援湖北】舒高倩:千里驰援武汉,为家为国!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长治新闻
【支援湖北】长治“天使”的名字叫“和平”

长治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的地点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当地确诊与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这是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

从紧急集合到驰援前线,从紧张培训到投入实战,从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协同作战到独立接管病区,作为队员之一,长医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护士长崔艳艳经历着紧张、适应、感动。然而,留在她心底最深的一句话,是患者口中的“和平,和平……”

到2月9日,长治市支援湖北的第二批医疗队出征整整一周。由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和长医附属和济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这批医疗队共36名队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均于5天前投入一线战斗。

经历过直面病毒的危险之后,在一线的队员们心情稍稍平复。休息的间隙,他们会隔着手机屏幕互相交流心得,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当天,崔艳艳与同事牛鸿兰同时倒班休息,这是难得的交流时间,虽然每次都是那么简单直接。

“走进病房看到3床的阿姨哭得很伤心。”牛鸿兰说。

“因为恐惧?”崔艳艳问。

“更多的是孤单吧。想老公,想孩子,想自由的生活。其实我们也想。”

牛鸿兰说着眼圈发红。倒不是因为孤单和思念,更多的是因为感动。

原来,看到患者状态不好,牛鸿兰便轻声细语安慰。推心置腹的话语终究还是让患者的心情平复了。她想表示感谢,却因为护士们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而看不到她们天使般的笑容。只能看着她们防护服上写着的医院名称,不断地喃喃“和平,和平……”

在防护服上写下医院名称和自己的姓名,这是医护人员为了辨认彼此所留下的标记。

因为身处最危险的前沿,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采取三级防护。他们需要戴上3层橡胶手套、2层一次性薄膜手套,戴上N95和外科用2层口罩,外面再戴上面屏,身着防护服和隔离衣。如此装备,医护人员连行走都会变得气喘吁吁、异常艰难。同时,因为在密闭的空间里呼吸加重,护目镜会经常被水气模糊,他们只能通过胸前和后背的标记来辨认彼此。

与病魔抗争的患者,或许真没什么机会看到拯救他们的“天使”的真面目,但却能够看清他们身上的标记。比如这位患者口中的“和平,和平……”

“她问,和平是啥意思?祈祷和平?”

“和平是我们医院的名字,位于山西长治,其前身是一所战地医院,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的,为了和平……”

讲述的人眼角湿润,倾听的患者也流下了眼泪。是啊,唯有直面生死的勇士,才能真正明白“战地”与“和平”意味着什么。

2月7日晚,崔艳艳和几名同事一起上夜班。能够容纳56名患者的病区灯火通明,毫不停歇是她们工作的常态。

时钟悄然指向凌晨3点,由于护目镜固定带来的压迫,崔艳艳和申慧娟出现头痛症状。一旁的牛鸿兰调侃道:“加油!没事的,昨天我就压了个大包,你们顶多也就是个压疮。”正在相互调侃鼓励中,她们突然听到队员李向龙的大喊声,便艰难却又迅速地向发出声响的地方集中。她们的队友晕倒了。脸色苍白,气喘吁吁,透过手套触摸,手指冰凉。

好几个人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起把队友抬到椅子上,让她平躺在上面休息。李向龙也迅速推来了轮椅。而此时,队友的呼吸越来越困难,情况越来越重。身为医务人员的他们此时虽万分焦急,却没什么好的办法。

中日友好医院的老师闻讯也第一时间赶来帮忙。“放松,用鼻吸气,嘴呼气”,他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唤醒自己的队友。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队友终于缓过来了。还好,她没有大碍,只是短暂缺氧,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直面病毒毫不退缩的她们,在这个夜晚亦不能相拥,只能隔着护目镜、面屏,眼望彼此默默流泪。

“流泪,并不代表软弱。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宣泄,好让自己平复心绪,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崔艳艳说,“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危难时刻党员要冲锋在前;因为我们是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一个目标——和平。”(来源:长治日报 记者 冯波 通讯员)

原标题:“天使”的名字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