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高额彩礼!武乡王庄沟村移风易俗助脱贫
发布时间: 2019-12-13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家住武乡县大有乡王庄沟村的赵先菊,最近对村广播站的“大喇叭”很上心,因为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靳建中经常会通过它,向乡亲们宣传移风易俗新规,同时村里还积极推行各项举措严控“高价彩礼”和“人情消费”。

儿子成家立业,对赵先菊而言是件人生大事,如果能减少结婚礼金方面的花销,就能减轻家里很多负担。同时赵先菊还是村里电商的带头人,要是没有因结婚欠下的债务,她说自己可以放开手脚,为美好的生活打拼一番。

“王庄沟村有256户,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以前村里很多适龄男青年都找不上对象,即便找上了也会因为高价彩礼负债累累。”该村扶贫第一书记靳建中告诉记者,原先村里结婚,有些人家的彩礼能要到十几万元甚至二十万元,父母担心孩子打光棍,硬着头皮又贷又借办喜事建新房,结果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

不久前,长治市出台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为了让村民们知晓新规,靳建中经常会通过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宣传,同时还利用村务公开栏、走村入户访谈、选树文明典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细化村规民约,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真正让村民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所以村里要想有好民风,党员干部必须带好头,然后再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一来就会慢慢形成好风气。”靳建中说,他们也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倡导群众摈除陈规陋习,抛弃攀比之风,杜绝铺张浪费,树立文明新风,这也在无形之中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

眼下,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靳建中他们又有了新想法。“从明年起,我们准备利用村里的粮食银行、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集体收益,筹办几场集体婚礼,让老百姓简单热闹地办喜事。”靳建中说,此外他们还想尝试大棚菊花种植,清明节或是老百姓家里办丧事时,免费为村民发放菊花,提倡大家文明祭扫。通过这些点滴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合力共建美丽乡村。(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丁德令)

原标题:乡村“大喇叭” 传递文明“好声音”



  相关链接
· 上党区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
· 长治市研究深化移风易俗工作
· 【移风易俗】振兴小镇:破陋习为村民“减负”
· 各显所长!黎城县“移风易俗”村村树新风
· 长治:苏大强葬妻遇上移风易俗应该这么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武乡县
限制高额彩礼!武乡王庄沟村移风易俗助脱贫

家住武乡县大有乡王庄沟村的赵先菊,最近对村广播站的“大喇叭”很上心,因为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靳建中经常会通过它,向乡亲们宣传移风易俗新规,同时村里还积极推行各项举措严控“高价彩礼”和“人情消费”。

儿子成家立业,对赵先菊而言是件人生大事,如果能减少结婚礼金方面的花销,就能减轻家里很多负担。同时赵先菊还是村里电商的带头人,要是没有因结婚欠下的债务,她说自己可以放开手脚,为美好的生活打拼一番。

“王庄沟村有256户,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以前村里很多适龄男青年都找不上对象,即便找上了也会因为高价彩礼负债累累。”该村扶贫第一书记靳建中告诉记者,原先村里结婚,有些人家的彩礼能要到十几万元甚至二十万元,父母担心孩子打光棍,硬着头皮又贷又借办喜事建新房,结果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

不久前,长治市出台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为了让村民们知晓新规,靳建中经常会通过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宣传,同时还利用村务公开栏、走村入户访谈、选树文明典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细化村规民约,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真正让村民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所以村里要想有好民风,党员干部必须带好头,然后再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一来就会慢慢形成好风气。”靳建中说,他们也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倡导群众摈除陈规陋习,抛弃攀比之风,杜绝铺张浪费,树立文明新风,这也在无形之中助力了脱贫攻坚工作。

眼下,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靳建中他们又有了新想法。“从明年起,我们准备利用村里的粮食银行、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集体收益,筹办几场集体婚礼,让老百姓简单热闹地办喜事。”靳建中说,此外他们还想尝试大棚菊花种植,清明节或是老百姓家里办丧事时,免费为村民发放菊花,提倡大家文明祭扫。通过这些点滴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合力共建美丽乡村。(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丁德令)

原标题:乡村“大喇叭” 传递文明“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