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溯维:被雍正帝称赞的“好官”
发布时间: 2019-12-12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走进古邑潞史,令康熙帝心仪的潞城“廉惠”知县张士浩在潞城主政13年后,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潞城知县之位升任四川泸州知州,到潞城接任知县之位的是河南嵩县的王溯维。在泛黄的记忆中打捞王溯维遗存的历史碎片,《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与通讯员万志敏在《王氏家族的忠厚家风》一文中,特别点赞潞城知县王溯维是一位被雍正帝称赞的“好官”。我遂在开封文友席潜先生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余子愚先生,短短沟通,使我在伊河南岸牛寨王氏的故事中,走近了被雍正帝称赞从潞城走出的“好官”——王溯维。

移风易俗 情系民生

王溯维(1670—1734),字林帜,号七峰,祖居河南嵩县牛寨。

说起王溯维的家族史,故事曲折,感人至深。他的父亲王佐在家道凋零的情况下,依然精心教养儿子,以期成才。三个儿子王绍尊、王溯维、王景曾,个个品学兼优。尤其是王溯维,尽管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仍坚持苦读诗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与张廷玉、年羹尧等人一起考中进士。康熙四十六年(1707),王溯维任潞城知县。

王溯维上任之前对潞城的陋规习俗已了如指掌。他一上任就宣布要革除地方陋规,然后是严查藉兴办各种公务之名,向百姓摊派的杂费,查禁不合礼制的祭祀。《潞城县志》收录了沁州吴时谦给王溯维作的传记。王溯维在潞城任职后,将潞城数十年结下的陈规陋俗全部革除,特别是严厉打击了乡间的村霸豪棍、敲诈百姓的公差,以及地方中饱私囊的总甲等,一时间豪强收敛,民无冤狱,使当时潞城的社会治安得到好转。

康熙四十九年(1710)5月,潞城有一大户人家举行祖父的丧葬礼,要通知境内家族数辈父老参加,其中有需要步行二百多里路的人。王溯维亲自登门劝告取消这一礼规习俗。另外,王溯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彻底从县衙杜绝不良习气,将县府举行的供应考试、修理察院、安置铺设,修缮府署、仓房以及县衙所需要的一砖一瓦,全部公费支出,不费百姓一文钱,也不白用百姓来做工。就连原来县衙食堂所需的米面与菜蔬,取消了以往向商家农户索取的惯例,全部按照市场价格购买,并且分文不得赊欠。

多少年来,在潞城形成的旧俗里,妇女不懂纺花织布,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寸丝尺布,都要到邻县购买。为了改变百姓衣着用布的这一情况,王溯维捐资购买木棉数千斤,购置纺车等纺织棉花的用具,亲自组织妇女学习纺花织布。从此,潞城开始了在石梁、南马三面靠山、一面靠水的潞水一带种植棉花。

潞城自古地域广大而人烟稀少,县境西南三垂冈一带有很多无主荒田,原知县张士浩曾招揽流民垦种,使潞城增加大片良田。王溯维在潞城任职后,继续照张士浩的做法,大量招揽流民开垦荒地,给他们提供农具、籽种,并允许流民在垦荒的当地安居,几年之后慢慢形成了村落,现在长治市潞州区的张公庄和王公庄两个村子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县城南的羌城、贾村、翟店三村的交汇处,地势低洼,每到雨季,这一带往往形成洪涝,损毁农田,百姓屡屡遭受洪水灾害。早在北宋正和年间就修筑了翟店渠引洪水流入漳河,后来在明成化与嘉靖年间,均重修过翟店渠;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原知县张士浩捐出自己的俸银再次重修翟店渠,他组织百姓改善了翟店一带的灌溉条件。王溯维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重修翟店渠,彻底杜绝了翟店一带的水患。

之外,王溯维为振兴潞邑士风,开设书院,捐资聘请老师,对到书院学习的孩子免费供应饮食,使潞邑士争鼓舞,人才培养得到保障。同时,王溯维成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衣食无靠乞丐。他还带头倡议捐款重修文庙,号召百姓种植树木绿化家园。

总之,王溯维在潞城任知县期间,组织民众垦荒凿渠,出资助耕,恤贫困,明诉讼,平冤狱,兴学校,勤理民事,案无留牍,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而且对家乡也是乐善好施、多有善举的。在潞城广施德政的王溯维,赢得了百姓与朝廷的称赞,正如吴时谦所言:

“岂为邀名市德地也?”

慎勤自勉 以孝为先

好家风,滋养好家庭。在王溯维一生的成长历程中,家道的变故,父母的教养,使他继承了王氏家族贤良方正、忠孝敦厚的家风,以及仁义敬业、乐于助人的品德。正如乾隆版《嵩县志》对王溯维的评价:

“胆智过人,应务果决,四任州县二十余年,以才吏称。”

余子愚与万志敏在《王氏家族的忠厚家风》一文里,全面总结了王溯维的清廉与慎勤,以及他的至孝为上。王溯维在自己低微的知县之位上,慎勤自勉,清廉仁政,且总是以孝为先。他出身耕读世家,时时牢记祖训,在任二十余年,一心倾爱民生,视民如伤,勤政爱民。他初任潞城令时,面对土地贫瘠、风气不良的社会局面,立即兴学校、浚河道,开垦荒地,革除陋习,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轻百姓生活负担,积极建立民生设施,以仁德仁政彻底改变了潞城的社会面貌。即使他后来到了富庶的江南之地任职,仍然心系百姓。他曾说:“吾宁弃一官,不忍再扑吾民。”他从不媚上欺下,总是爱惜民力;他的功绩既受朝廷嘉许,又深得百姓称颂。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王溯维在潞城任职期间,难以回家尽孝,就将年老的父亲王佐接到潞城,从而也在潞城百姓的记忆中留下了县令父亲爱民如子的美德故事。

河南廉吏 江南好官

王溯维一生忠诚坦率,刚正不阿。在他的从政之路上,处处展示了他的德能与才干,他的廉洁与勤政。在“四任州县”中,他无论在哪里,举凡刑名诉讼、办学兴教、农桑棉麻、水利海防等政务,他都要亲身经历。他公事公办,办事果断,断案迅速,“不可者千金不移,可者立即施行,从无宿诺”。在他心里,处理百姓的案件“迟一日则民受一日之累”。据记载,在康熙与雍正时期,王溯维先后向朝廷上奏章9折,多次被皇帝召见,足见其任事之能,行事之忠,办事之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就革除松江税赋一事,召试王溯维。皇宫大殿上,他对“藩宪”(指布政使官员)的陈述意见有千言,一并被康熙帝采纳。之后,王溯维还陈述了数千言的建议,也俱被采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溯维调任江南富庶之地青浦县(今上海青浦区)知县。康熙六十年(1721 年),王溯维再次入京,康熙命其入陕西协助赈灾。因他公明干练,当时制府(总督别称)想挽留他在陕西共事,但被他婉言谢绝。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召见王溯维,令其赴任苏州,以知府衔任昆山知县。他到任后清理积案、明断冤狱、不畏豪强、革除漕弊,获得江苏布政使、大学士鄂尔泰的赏识。在一次学宪主持的昆山岁试时,因小事学宪要给学子们罗织罪名,王溯维据理力争,要求停止构讼。学宪很生气,王溯维耐心地告诉他,因为自己从不媚上,仕途历经二十多年仍然是小县令。学宪被他的诚恳所打动,终于让步。王溯维就是这样,光明磊落做人,堂堂正正办事。随后,江苏布政使、大学士鄂尔泰令江苏各县效法学习昆山县,并向朝廷举荐王溯维。雍正四年(1726)春,朝廷传旨命王溯维任太仓知州。

王溯维到太仓上任刚三天,就再次被召见进京。京城皇宫养心殿上,雍正帝面带笑容问道:“昆山钱粮,汝去何能得起?”胸有成竹的王溯维沉着应答:“散排年,着民自输。”王溯维的回答,使雍正连连点头称道。当时被召见的还有江南的另外三位官员,雍正一一问过之后,心生欢喜,环顾左右说:“鄂尔泰言江南有好官,今观之四员,果然称好者。”从此,在我国历史上,河南廉吏王溯维留下了“江南好官”的美誉。王溯维向雍正帝上奏革除漕弊,史称“六百言的奏折”。

雍正四年(1726)冬,王溯维转任荆州知府,之后,任浙江布政使参政,分巡宁波、绍兴和台州道,最终积劳成疾,于雍正十二年(1734)农历七月十九日卒于居所内。

清代康熙至雍正年间,河南嵩县牛寨王氏家族十世王溯维,历任潞城知县、青浦知县、昆山知县、太仓知州、荆州知府、浙江杭嘉湖道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参政等。这位被誉为“河南廉吏”“江南好官”的王溯维,其德能勤绩,令世代百姓赞誉。(来源:上党晚报)

原标题:河南廉吏王溯维德政惠潞城


[编辑:张乐]

  相关链接
· 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刘桂芝获评“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 “三晋工匠”2018年度人物名单揭晓 看看长治哪些人上榜?
· 潞安集团五阳煤矿“对标一流 争先进位”典型人物宣讲走基层
· 五阳煤矿“道德模范”人物:坚守初心用“真心”传递“真情”
· 长治市表彰十大“慈善人物”与“慈善企业”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王溯维:被雍正帝称赞的“好官”

走进古邑潞史,令康熙帝心仪的潞城“廉惠”知县张士浩在潞城主政13年后,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从潞城知县之位升任四川泸州知州,到潞城接任知县之位的是河南嵩县的王溯维。在泛黄的记忆中打捞王溯维遗存的历史碎片,《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与通讯员万志敏在《王氏家族的忠厚家风》一文中,特别点赞潞城知县王溯维是一位被雍正帝称赞的“好官”。我遂在开封文友席潜先生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余子愚先生,短短沟通,使我在伊河南岸牛寨王氏的故事中,走近了被雍正帝称赞从潞城走出的“好官”——王溯维。

移风易俗 情系民生

王溯维(1670—1734),字林帜,号七峰,祖居河南嵩县牛寨。

说起王溯维的家族史,故事曲折,感人至深。他的父亲王佐在家道凋零的情况下,依然精心教养儿子,以期成才。三个儿子王绍尊、王溯维、王景曾,个个品学兼优。尤其是王溯维,尽管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仍坚持苦读诗书,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与张廷玉、年羹尧等人一起考中进士。康熙四十六年(1707),王溯维任潞城知县。

王溯维上任之前对潞城的陋规习俗已了如指掌。他一上任就宣布要革除地方陋规,然后是严查藉兴办各种公务之名,向百姓摊派的杂费,查禁不合礼制的祭祀。《潞城县志》收录了沁州吴时谦给王溯维作的传记。王溯维在潞城任职后,将潞城数十年结下的陈规陋俗全部革除,特别是严厉打击了乡间的村霸豪棍、敲诈百姓的公差,以及地方中饱私囊的总甲等,一时间豪强收敛,民无冤狱,使当时潞城的社会治安得到好转。

康熙四十九年(1710)5月,潞城有一大户人家举行祖父的丧葬礼,要通知境内家族数辈父老参加,其中有需要步行二百多里路的人。王溯维亲自登门劝告取消这一礼规习俗。另外,王溯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彻底从县衙杜绝不良习气,将县府举行的供应考试、修理察院、安置铺设,修缮府署、仓房以及县衙所需要的一砖一瓦,全部公费支出,不费百姓一文钱,也不白用百姓来做工。就连原来县衙食堂所需的米面与菜蔬,取消了以往向商家农户索取的惯例,全部按照市场价格购买,并且分文不得赊欠。

多少年来,在潞城形成的旧俗里,妇女不懂纺花织布,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寸丝尺布,都要到邻县购买。为了改变百姓衣着用布的这一情况,王溯维捐资购买木棉数千斤,购置纺车等纺织棉花的用具,亲自组织妇女学习纺花织布。从此,潞城开始了在石梁、南马三面靠山、一面靠水的潞水一带种植棉花。

潞城自古地域广大而人烟稀少,县境西南三垂冈一带有很多无主荒田,原知县张士浩曾招揽流民垦种,使潞城增加大片良田。王溯维在潞城任职后,继续照张士浩的做法,大量招揽流民开垦荒地,给他们提供农具、籽种,并允许流民在垦荒的当地安居,几年之后慢慢形成了村落,现在长治市潞州区的张公庄和王公庄两个村子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县城南的羌城、贾村、翟店三村的交汇处,地势低洼,每到雨季,这一带往往形成洪涝,损毁农田,百姓屡屡遭受洪水灾害。早在北宋正和年间就修筑了翟店渠引洪水流入漳河,后来在明成化与嘉靖年间,均重修过翟店渠;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原知县张士浩捐出自己的俸银再次重修翟店渠,他组织百姓改善了翟店一带的灌溉条件。王溯维在此基础上,再次组织重修翟店渠,彻底杜绝了翟店一带的水患。

之外,王溯维为振兴潞邑士风,开设书院,捐资聘请老师,对到书院学习的孩子免费供应饮食,使潞邑士争鼓舞,人才培养得到保障。同时,王溯维成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衣食无靠乞丐。他还带头倡议捐款重修文庙,号召百姓种植树木绿化家园。

总之,王溯维在潞城任知县期间,组织民众垦荒凿渠,出资助耕,恤贫困,明诉讼,平冤狱,兴学校,勤理民事,案无留牍,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而且对家乡也是乐善好施、多有善举的。在潞城广施德政的王溯维,赢得了百姓与朝廷的称赞,正如吴时谦所言:

“岂为邀名市德地也?”

慎勤自勉 以孝为先

好家风,滋养好家庭。在王溯维一生的成长历程中,家道的变故,父母的教养,使他继承了王氏家族贤良方正、忠孝敦厚的家风,以及仁义敬业、乐于助人的品德。正如乾隆版《嵩县志》对王溯维的评价:

“胆智过人,应务果决,四任州县二十余年,以才吏称。”

余子愚与万志敏在《王氏家族的忠厚家风》一文里,全面总结了王溯维的清廉与慎勤,以及他的至孝为上。王溯维在自己低微的知县之位上,慎勤自勉,清廉仁政,且总是以孝为先。他出身耕读世家,时时牢记祖训,在任二十余年,一心倾爱民生,视民如伤,勤政爱民。他初任潞城令时,面对土地贫瘠、风气不良的社会局面,立即兴学校、浚河道,开垦荒地,革除陋习,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轻百姓生活负担,积极建立民生设施,以仁德仁政彻底改变了潞城的社会面貌。即使他后来到了富庶的江南之地任职,仍然心系百姓。他曾说:“吾宁弃一官,不忍再扑吾民。”他从不媚上欺下,总是爱惜民力;他的功绩既受朝廷嘉许,又深得百姓称颂。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王溯维在潞城任职期间,难以回家尽孝,就将年老的父亲王佐接到潞城,从而也在潞城百姓的记忆中留下了县令父亲爱民如子的美德故事。

河南廉吏 江南好官

王溯维一生忠诚坦率,刚正不阿。在他的从政之路上,处处展示了他的德能与才干,他的廉洁与勤政。在“四任州县”中,他无论在哪里,举凡刑名诉讼、办学兴教、农桑棉麻、水利海防等政务,他都要亲身经历。他公事公办,办事果断,断案迅速,“不可者千金不移,可者立即施行,从无宿诺”。在他心里,处理百姓的案件“迟一日则民受一日之累”。据记载,在康熙与雍正时期,王溯维先后向朝廷上奏章9折,多次被皇帝召见,足见其任事之能,行事之忠,办事之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就革除松江税赋一事,召试王溯维。皇宫大殿上,他对“藩宪”(指布政使官员)的陈述意见有千言,一并被康熙帝采纳。之后,王溯维还陈述了数千言的建议,也俱被采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溯维调任江南富庶之地青浦县(今上海青浦区)知县。康熙六十年(1721 年),王溯维再次入京,康熙命其入陕西协助赈灾。因他公明干练,当时制府(总督别称)想挽留他在陕西共事,但被他婉言谢绝。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召见王溯维,令其赴任苏州,以知府衔任昆山知县。他到任后清理积案、明断冤狱、不畏豪强、革除漕弊,获得江苏布政使、大学士鄂尔泰的赏识。在一次学宪主持的昆山岁试时,因小事学宪要给学子们罗织罪名,王溯维据理力争,要求停止构讼。学宪很生气,王溯维耐心地告诉他,因为自己从不媚上,仕途历经二十多年仍然是小县令。学宪被他的诚恳所打动,终于让步。王溯维就是这样,光明磊落做人,堂堂正正办事。随后,江苏布政使、大学士鄂尔泰令江苏各县效法学习昆山县,并向朝廷举荐王溯维。雍正四年(1726)春,朝廷传旨命王溯维任太仓知州。

王溯维到太仓上任刚三天,就再次被召见进京。京城皇宫养心殿上,雍正帝面带笑容问道:“昆山钱粮,汝去何能得起?”胸有成竹的王溯维沉着应答:“散排年,着民自输。”王溯维的回答,使雍正连连点头称道。当时被召见的还有江南的另外三位官员,雍正一一问过之后,心生欢喜,环顾左右说:“鄂尔泰言江南有好官,今观之四员,果然称好者。”从此,在我国历史上,河南廉吏王溯维留下了“江南好官”的美誉。王溯维向雍正帝上奏革除漕弊,史称“六百言的奏折”。

雍正四年(1726)冬,王溯维转任荆州知府,之后,任浙江布政使参政,分巡宁波、绍兴和台州道,最终积劳成疾,于雍正十二年(1734)农历七月十九日卒于居所内。

清代康熙至雍正年间,河南嵩县牛寨王氏家族十世王溯维,历任潞城知县、青浦知县、昆山知县、太仓知州、荆州知府、浙江杭嘉湖道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参政等。这位被誉为“河南廉吏”“江南好官”的王溯维,其德能勤绩,令世代百姓赞誉。(来源:上党晚报)

原标题:河南廉吏王溯维德政惠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