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贾永平:心系群众“领头雁”
发布时间: 2019-10-15   |  来源: 上党晚报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走进平顺县龙溪镇龙镇村,排排白墙红瓦的两层农家小院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风景宜人的道路两旁;太阳能板在荒山丘陵上堆砌起错落有致的光伏“梯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浑然一体,村容景致令人驻足。如今,龙镇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心系群众的“领头雁”,他就是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感动百姓·山西乡村十大爱心大使”和“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连续14年担任龙镇村党支部书记的贾永平。

上世纪90年代,依靠村里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贾永平兴建矿山企业,创业致富。但贾永平富而思进、心中有民的品格始终未变。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贾永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用公仆情怀服务群众,用发展视野振兴乡村,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用文化力量移风易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走在前、当标杆、做示范”,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龙镇样板”。

今天让我们通过与贾永平的对话,来了解他在这太行风岭之巅镌刻下的精彩篇章。

图为:贾永平与村民一起在荒山上劳动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镇人,自2015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我深知支村两委班子的建设决定着农村的发展稳定,直接关乎到村民的幸福。上任后,我开始联合村两委探索“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我们将龙镇村党支部与平顺县鑫源矿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结成友好对子,村企携手共建、互惠互利,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结对,把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带进了村务管理中,建立了同企业一样的作风建设军事化、工作目标具体化、工资待遇绩效化的“三化”管理制度。以制度为引领,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带出一支强有力的班子队伍。

趁热打铁!为全面提升支部班子成员的政治觉悟和党员的宗旨意识,切实增强村支部、村委会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组织开展了“集体重发展、争创红旗党支部;个人重诚信、争创践诺型党员”和“卫生文明村、文化特色村、和谐平安村、生态园林村、经济实力村”“平顺发展我争先”等争创活动。我们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在比学赶超中狠抓落实,在争先进位中奋发向上。在日常工作中,村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并把落实情况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民主评议党员范畴。坚持“三步四循环”工作法,即每月一个步骤,每月一个主题,三步一个周期,一年四次循环。如今,党的基础在龙镇更加坚实,党的形象在龙镇更加闪耀。龙镇也连续十三年被平顺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同时被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但,穷家难当。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龙镇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为扭转局面,破茧刻不容缓。我们深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谋定而后动。2013年,村两委筹措资金200万元,建起了年出栏800头的中型养猪场,与能人大户杨贵芳签订承包协议,年收入达11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2万余元。2014年,在村西关节掌建设了香菇大棚种植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大棚88个,年产量100余万斤;与郑州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长期营销关系,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2017年,建成年发电量100千瓦时的光伏电站并成功并网,年收入达12万元。三个村集体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余万元。从此,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在务工人员的选择上,除技术人员外,我们优先考虑贫困户,2016年以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3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7万元。产业的资金收益主要用于村上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兜底扶贫。贫困户获得了稳定增收,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2018年,龙镇村剩余的29户、94人全部脱贫,得到了市级脱贫攻坚交叉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成功“摘帽”。

扶贫路上,我知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帮助群众经济上脱贫的同时,组织群众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精神上脱贫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村里每年都精心组织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展示、“七一”群众文艺汇演,街头千人群众文化活动展示,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全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引导群众形成了健康、愉快、充满正能量的心态。这些年,龙镇人民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变化,能够更好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为努力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四美家园而努力奋斗。

还记得,我刚上任时面对龙镇村大街小巷污水乱泼、垃圾乱倒、违搭乱建的问题,那时候村民的意见很大。为了彻底改变村子的“脏乱差”,2006年,我筹措资金500多万元,拉开了龙镇村大拆迁、大建设的序幕。为确保顺利拆迁,支村两委选贤任能,组建起一支有经验、有威望的工作组。很快,61户拆迁户、17户违章建筑户在工作组的耐心劝导下,顺利拆迁。从建设规划、入户测算、拆迁补偿,到工程监测、管网改造、街道硬化、路沿铺设、沿线绿化、路灯安装等,一切工作有序推进。经过数月奋战,一条干净整洁、20米宽的裕华大街呈现在村民面前。大拆迁带来的新气象,赢得了全村百姓的高度赞誉,两委班子也收获了大家的信任,这更坚定了两委成员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乘势而为!这些年,村里先后投资五千多万元,实现了农村“七化”建设,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新建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使村民文体活动有去处;拓宽硬化三街六路,硬化巷道路、户通路;新建起一座容量为10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并开挖管线渠道,将自来水接入各家各户,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建起了党建、文化、卫生、敬老“四合院”,使党群活动有场所,看病养老有保障;实施桥南西湾、西圪嘴铅厂、爱则沟生态园复垫工程,复垫土地200余亩;实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工程,绿化荒山,通道绿化,四旁植树10万株;协调电力公司到村实施农网低压改造,解决群众的用电困难;宽带光纤接入实现全覆盖。这宽带网络,不仅成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好帮手,还让村民和城里人一样从网上购买农用产品、生活用品,缴纳水电费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搞定,老百姓都说在咱龙镇也能享受到“指尖上的幸福”。老百姓生活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在强村富民的路上,我们始终坚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原则。村民徐开书自幼残疾,他80多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这些年除在两委帮助下积极落实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外,我个人陆陆续续给予了他5万元的资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再穷不能穷教育,从第一位因交不起学费准备辍学打工的大学生开始,我决定凡是村里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我都无偿资助。但我明白单纯给钱给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在创业就业、开辟致富门路上尽力扶持村中弱势群体。比如把子女正在上学的贫困户马爱民夫妇介绍到村上的企业里看门房、打扫卫生,让他们月月都能领工资。与老八路郭海方家年轻力壮却不思进取的儿子谈心,协助他开办煤球厂,共同为家庭生计谋划出路。如今他一心扑在厂子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还有镇上毕业后未顺利就业的大学生,只要他们愿意来村上的企业工作,我们都优先安排。特别是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共和国而浴血奋战的老军人,现在的他们大都年老体弱、收入微薄,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十多年来,村里坚持为抗战军人每人每月固定发放50元的救济金,过年过节发放生活用品。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干部,他们为龙镇村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为了让他们晚年的生活有着落,安安稳稳地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每逢节假日我都要和村两委干部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关注他们的健康,倾听他们的诉求。看到村上的百姓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尽其用,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感到特别欣慰。

如今,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龙镇已是省级“文明村”“卫生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市级“平安村”。身边总有亲朋好友跟我说:“老贾,干了十来年了,歇歇吧。”但我认为,我是吃着龙镇村的百家饭长大的,是龙镇村的百姓养育了我,现在有机会回报大家,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和乡亲们一起干下去。”(来源:上党晚报 口述/贾永平 采写/张雨婷

原标题:贾永平:小康路上的领头人



  相关链接
· 武乡县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 省委副书记林武深入长治市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 沁县围绕“三要”开展近期脱贫攻坚工作
· 平顺县:秦军到龙溪镇杨威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 长治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通报7个村5个驻村工作队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平顺县
平顺贾永平:心系群众“领头雁”

走进平顺县龙溪镇龙镇村,排排白墙红瓦的两层农家小院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风景宜人的道路两旁;太阳能板在荒山丘陵上堆砌起错落有致的光伏“梯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浑然一体,村容景致令人驻足。如今,龙镇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心系群众的“领头雁”,他就是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感动百姓·山西乡村十大爱心大使”和“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连续14年担任龙镇村党支部书记的贾永平。

上世纪90年代,依靠村里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贾永平兴建矿山企业,创业致富。但贾永平富而思进、心中有民的品格始终未变。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贾永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用公仆情怀服务群众,用发展视野振兴乡村,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用文化力量移风易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走在前、当标杆、做示范”,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龙镇样板”。

今天让我们通过与贾永平的对话,来了解他在这太行风岭之巅镌刻下的精彩篇章。

图为:贾永平与村民一起在荒山上劳动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镇人,自2015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我深知支村两委班子的建设决定着农村的发展稳定,直接关乎到村民的幸福。上任后,我开始联合村两委探索“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我们将龙镇村党支部与平顺县鑫源矿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结成友好对子,村企携手共建、互惠互利,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结对,把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带进了村务管理中,建立了同企业一样的作风建设军事化、工作目标具体化、工资待遇绩效化的“三化”管理制度。以制度为引领,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带出一支强有力的班子队伍。

趁热打铁!为全面提升支部班子成员的政治觉悟和党员的宗旨意识,切实增强村支部、村委会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组织开展了“集体重发展、争创红旗党支部;个人重诚信、争创践诺型党员”和“卫生文明村、文化特色村、和谐平安村、生态园林村、经济实力村”“平顺发展我争先”等争创活动。我们就是要以这样的方式,在比学赶超中狠抓落实,在争先进位中奋发向上。在日常工作中,村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并把落实情况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民主评议党员范畴。坚持“三步四循环”工作法,即每月一个步骤,每月一个主题,三步一个周期,一年四次循环。如今,党的基础在龙镇更加坚实,党的形象在龙镇更加闪耀。龙镇也连续十三年被平顺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同时被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但,穷家难当。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龙镇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为扭转局面,破茧刻不容缓。我们深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谋定而后动。2013年,村两委筹措资金200万元,建起了年出栏800头的中型养猪场,与能人大户杨贵芳签订承包协议,年收入达11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2万余元。2014年,在村西关节掌建设了香菇大棚种植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香菇大棚88个,年产量100余万斤;与郑州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长期营销关系,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2017年,建成年发电量100千瓦时的光伏电站并成功并网,年收入达12万元。三个村集体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余万元。从此,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在务工人员的选择上,除技术人员外,我们优先考虑贫困户,2016年以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3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7万元。产业的资金收益主要用于村上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兜底扶贫。贫困户获得了稳定增收,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2018年,龙镇村剩余的29户、94人全部脱贫,得到了市级脱贫攻坚交叉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成功“摘帽”。

扶贫路上,我知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帮助群众经济上脱贫的同时,组织群众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精神上脱贫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村里每年都精心组织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展示、“七一”群众文艺汇演,街头千人群众文化活动展示,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全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引导群众形成了健康、愉快、充满正能量的心态。这些年,龙镇人民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变化,能够更好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为努力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四美家园而努力奋斗。

还记得,我刚上任时面对龙镇村大街小巷污水乱泼、垃圾乱倒、违搭乱建的问题,那时候村民的意见很大。为了彻底改变村子的“脏乱差”,2006年,我筹措资金500多万元,拉开了龙镇村大拆迁、大建设的序幕。为确保顺利拆迁,支村两委选贤任能,组建起一支有经验、有威望的工作组。很快,61户拆迁户、17户违章建筑户在工作组的耐心劝导下,顺利拆迁。从建设规划、入户测算、拆迁补偿,到工程监测、管网改造、街道硬化、路沿铺设、沿线绿化、路灯安装等,一切工作有序推进。经过数月奋战,一条干净整洁、20米宽的裕华大街呈现在村民面前。大拆迁带来的新气象,赢得了全村百姓的高度赞誉,两委班子也收获了大家的信任,这更坚定了两委成员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乘势而为!这些年,村里先后投资五千多万元,实现了农村“七化”建设,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新建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使村民文体活动有去处;拓宽硬化三街六路,硬化巷道路、户通路;新建起一座容量为10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并开挖管线渠道,将自来水接入各家各户,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建起了党建、文化、卫生、敬老“四合院”,使党群活动有场所,看病养老有保障;实施桥南西湾、西圪嘴铅厂、爱则沟生态园复垫工程,复垫土地200余亩;实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工程,绿化荒山,通道绿化,四旁植树10万株;协调电力公司到村实施农网低压改造,解决群众的用电困难;宽带光纤接入实现全覆盖。这宽带网络,不仅成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好帮手,还让村民和城里人一样从网上购买农用产品、生活用品,缴纳水电费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搞定,老百姓都说在咱龙镇也能享受到“指尖上的幸福”。老百姓生活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在强村富民的路上,我们始终坚持“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原则。村民徐开书自幼残疾,他80多岁的老母亲双目失明,这些年除在两委帮助下积极落实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外,我个人陆陆续续给予了他5万元的资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再穷不能穷教育,从第一位因交不起学费准备辍学打工的大学生开始,我决定凡是村里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我都无偿资助。但我明白单纯给钱给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在创业就业、开辟致富门路上尽力扶持村中弱势群体。比如把子女正在上学的贫困户马爱民夫妇介绍到村上的企业里看门房、打扫卫生,让他们月月都能领工资。与老八路郭海方家年轻力壮却不思进取的儿子谈心,协助他开办煤球厂,共同为家庭生计谋划出路。如今他一心扑在厂子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还有镇上毕业后未顺利就业的大学生,只要他们愿意来村上的企业工作,我们都优先安排。特别是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共和国而浴血奋战的老军人,现在的他们大都年老体弱、收入微薄,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十多年来,村里坚持为抗战军人每人每月固定发放50元的救济金,过年过节发放生活用品。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干部,他们为龙镇村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为了让他们晚年的生活有着落,安安稳稳地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每逢节假日我都要和村两委干部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关注他们的健康,倾听他们的诉求。看到村上的百姓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人尽其用,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感到特别欣慰。

如今,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龙镇已是省级“文明村”“卫生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市级“平安村”。身边总有亲朋好友跟我说:“老贾,干了十来年了,歇歇吧。”但我认为,我是吃着龙镇村的百家饭长大的,是龙镇村的百姓养育了我,现在有机会回报大家,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和乡亲们一起干下去。”(来源:上党晚报 口述/贾永平 采写/张雨婷

原标题:贾永平:小康路上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