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共和国同龄人】李和气:振兴村里话振兴
发布时间: 2019-08-09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  编辑: 邢璐霞   |  责任编辑: 肖贵海
 
分享到: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 王青平)从偏僻的小山村到美丽的小城镇,从破旧的瓦窑洞到漂亮的小别墅,从田地里贫苦的农民到城镇里幸福的居民……出生于1947年的李和气,与共和国同龄,是长治上党区振兴村的一位普通农民。70多年来,他见证了农村生活大变迁,体会了百姓吃、穿、住、行大改善,实实在在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幸福生活。

图为:生活中的李和气

李和气居住的振兴村,是一个搬迁新村,前身是太行山脉上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关家村。昔日,在关家村时,为了养家糊口,解决家庭温饱,他打过铁、放过羊、当过小工、编过筐,但仍是摆脱不了少衣缺吃、囊中羞涩的穷苦日子。在李和气的记忆中,村里条件最苦的是孩子上学没学校,要在破旧的关帝庙里读书;百姓吃水没井,要到两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农民出行没路,要走坑坑洼洼的河沙滩。

1983年,36岁的李和气担任了关家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他和村主任牛扎根,挑起了脱贫致富的重担,下决心带领村民“拔掉穷根”。于是他们利用村里有限资源办企业,用荆条手工编筐、开砖场烧砖、开煤窑挖煤,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给村里修路、挖井、建学校。1985年,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关家村的村民出行有路了,百姓吃水有井了,孩子上学有教室了,并成为全县第一个接上自来水的村庄。

图为:李和气接受记者采访

1986年,李和气积劳成疾病倒了,怕耽误村里的工作,他主动辞去了村支书职务。“我回家养病后,村里脱贫致富的重担全压在了牛扎根书记身上,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任劳任怨担起了责任。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村民们就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上世纪90年代,关家村户户装上了闭路电视,村民们除了享受大病有补贴外,过上了电费、学费、药费能报销,农药、化肥村委领的幸福生活。当时该村每一项惠民举措,在长治都属于首创,关家村也因此成了全县的红旗村,十里八乡的模范村。

2007年3月27日,对于关家村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村里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当时,李和气兴奋不已,他和其他户主一样,带领全家人踊跃投入到了填沟垒岸、挖河改道、拆旧建新的新家园建设中。一年后,总投资2.2亿元,整齐划一、美丽漂亮的别墅式新村落成,关家村正式更名为“振兴村”。

图为:李和气荣获振兴新区“模范老党员”称号

“2008年10月18日,我们全村百姓正式乔迁新居,住进了小洋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洋楼,我们家大儿子一套,小儿子一套,家里做饭不再生火用燃气,取暖不再生炉用暖气。同时自来水、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等现代化设备应有俱有。”

振兴村的落成,让十里八乡的村民羡慕不已,他们夸赞振兴村就像人间仙境,山上苍松环抱,村内别墅成群、亭台楼阁、鸟语花香。漫步村中,如在画里,看到的是别墅式住宅,绿意葱葱的景观带,可谓一步一世界,一街一风景。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全村百姓吃、住、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振兴村紧接着开始着手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几年间,幼儿园、小学、初中4所学校相继落成,孩子们摆脱了晴天扬尘、雨天漏水的艰苦求学环境。“学校建成后,我的3个小孙子,不但学费全免,由村里的企业补贴,且吃住也都免费。”李和气高兴的说,现在村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越来越多,他的大孙子也留学美国,孩子们的成才离不开支、村两委对教育的投资和重视,更离不开牛扎根书记的辛勤操劳。”

图为:李和气荣获振兴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短短数年时间,振兴村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李和气一家不但进了城,而且身份也变成城镇居民户口。同时,还享受上了村里的就医、养老、上学等福利政策。孙子们上小学、初中不用掏学费,考上大学学费全由村委承担,儿子儿媳全在村里就业,他和老伴除国家养老金补贴外,村里再额外补贴每人每年1200元;另外,他们全家和村里其他百姓一样,每年可以享受两次村里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

振兴村“就地进城、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就业、就地养老”的模式,成了长治城镇化建设的楷模,成了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一个良好的开端。“搬迁后,我们村成了小城镇,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卫生院、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便民设施样样齐全,生活十分方便,不出村就可采购、看病、逛公园。”

图为:李和气荣获振兴新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振兴村转变发展战略,从黑色到绿色,打造乡村休闲旅游,把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让振兴变成了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采摘园、儿童乐园、恐龙馆、秋千园、跑马场、民俗酒店等一批休闲娱乐设施相继建成。村里全年还有丰富多样的大型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到二月十五的根祖文化艺术节,从农历五月端午的民歌大赛到九九重阳的金秋文化旅游节,形成了长年不断线、处处有看头的文化风景。

“借着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平台,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农家乐,推出了农家菜、农家屋、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我们家也不另外,除了搞农家乐以外,村里举办大型活动时,我和老伴利用游客多的好时机还做点小生意,收入蛮不错,平均一天能卖1000元,一年下来赚5万元左右。”

李和气骄傲地说,如今的振兴村,已成为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现代建筑与古典楼阁相映衬,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相共生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每年要接待各类旅游团体达70多个,游客1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全国文明村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个个荣誉称号接踵加身,实至名归。

生活好了,日子富了,古稀之年的李和气却忙的像个陀螺。他见证了振兴村的成长,深感今天成绩背后的艰辛。为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他每天上山下山、村里村外忙个不停,担起了“护林使者”和乡村绿化“美容师”。他要用余生精力看护好家园,担起主人角色,为家乡的发展继续发光发热。他的精神感染着大家,也赢得了光环,先后荣获振兴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模范老党员”等称号。



  相关链接
·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郭新虎:传承红色文化 “演奏”历史强音
·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李有先:用本草“力守”一方百姓健康
·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史志昂: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耿志斌:信用社支持“三农”的排头兵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