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传统村落壶关县树掌镇树掌村
发布时间: 2019-06-11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长治市东南部的壶关县,有一个历史上非常出名的镇——树掌镇。它从春秋时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它曾管辖过壶关县二分之一的版图、三分之一的人口。镇政府所在地树掌村更是以数量众多的人文古迹、繁华一时的商业一条街、西通潞泽东达豫齐的古商道、名冠全县的舞龙灯庙会民俗、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绵延不绝的文脉,在全县享有盛誉。

图为:树掌村合峪桥

树掌村位于壶关县东南部45 公里处,与晋城市陵川县毗邻,省道长平公路从村西绕过,一直通到晋城市陵川县平城镇。新修的旅游环线在树掌村东边路过,将树掌村变成了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的一个枢纽。

树掌村是一个大村,有750 多户3000 多人。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村里有五条外出古道,其中三条分别通往河南林州合涧镇、陵川县平城镇、长治县(今上党区)荫城镇。合涧、平城、荫城都是古代的商贸重镇,位于其间的树掌村虽然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但地理优势使得它逐渐成为一个商业贸易村。发端于明清、成形于清末民初的一条千米长的商业街,成为当地的一个商业传奇。

树掌村至今遗存有数量众多的明清四合院,尤其是堪比“乔家大院”的寨上古民居群落更是赢得专家学者称赞;人文古迹如合峪桥、四眼井演绎着树掌村能工巧匠的匠心;从古代庙会社火民俗表演中脱颖而出的舞龙灯节目代表着民间艺术的繁荣;从明清一直绵延到近现代的文化名人凝结而成的乡村文脉。

千年古村魅力无限,在树掌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之时,记者也踏上了寻访古村之旅,以期能将树掌村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示给大家。

天下光棍属第一赐建府第称寨上

树掌村自古繁华,富商大贾、官绅士族辈出。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出现几个大姓家族,最有名的是冯姓,有不同源的四个冯姓家族,其他有赵姓、李姓、秦姓等大家族。

这些大家族历史上务农经商读书,人才辈出,不仅传承了家族血脉,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精神和物质财富,尤其是那一院院精美的民居大院,诸如冯家大院、牛家大院、东宫上、西宫上等民居建筑群,堪与省内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媲美。

记者一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这些古民居群落。发现树掌村的古民居十分有特点:占地广、用料精、装饰奢华、保存状况较好。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树掌村的富裕户实力雄厚,所建住宅也因为用料扎实才能保存至今。

树掌村的民居分布呈现南北窄东西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古民居散布其中,省道225 (长平公路)从西而来,在村中拐了一个弯向南而下,以拐弯处为界,古民居大都分布在这条路的右侧,也就是东边、北边。

从繁华的主街拐进小胡同里,如同穿越一般,一院一院的古老民居就从新式民居中凸显出来。青砖或土黄色的砖配上灰瓦,沧桑感扑面而来。那立体雕刻的门楼,古朴典雅;门匾上“慎德为先”“光先裕后”“为善最乐”等题字,殷殷期望穿越时空,字迹虽然斑驳,但字义如同一位白发老者的谆谆教诲,令人流连、警醒。

这些四合院以三进的二层楼院和套院为多,而且用料高级,里外全部为砖瓦,或者砖包土的院落就占全部古民居的三分之一。这些砖瓦房从门楼开始,各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就开始不断抢占视觉的关注点。门前的抱鼓石、大门阑额、墀头、影壁、天地窑、门窗顶部雕花等等,精美的雕花作品处处可见,凡有可装饰的空间,都别具匠心地运用了各种雕花工艺去装饰。就连门墙边上嵌的石头拴马鼻,两个孔洞都雕刻了形状,或桃形,或海棠形,细节之处可见主人的用心。

树掌村有一处最出名的古民居院落冯家大院,当地称为寨上,距今300 多年。它位于村南偏西处的一处高冈上,北面、东面都是两丈多深的城壕,南面临南河,也就是季节性河流神郊河,西面俯瞰小庙坡。城壕上用石头和砖砌筑了3 米多高的城墙。东面修筑两层寨门,二层小房间可供放哨瞭敌使用,下面墙壁两边设立四个孔洞,用双门栓,大门一关,万夫莫开。所以整个院落被称为寨上,其规格、质量、气势、豪华程度至今都在壶关县遥遥领先,足见当时建筑成就之高。

寨上这所建筑气派十足,它的主人在当地更是大名鼎鼎,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主人名叫冯加冠(壶关县志里称嘉冠),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人,传说他因嗜好赌博,年过三十还没有成家,人送外号“赌光棍”。但除了嗜赌,冯加冠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他曾经救助过一位落难的朝廷大臣。后来这位大臣平反再受重用,并举荐冯加冠。皇帝感念冯的义举,封其为“天下都光棍”,即天下光棍之首;并授予其官职,任顺德县丞,还专门拨款为其修造“都光棍府”,就是现在的“寨上”。传说故事的真假无法考证,但冯加冠其人却是真实存在的,村志里还记载有冯加冠为其父迁坟时的碑文。

整个寨上民居群占地2 万平方米,一条长120 米的通道将民居群分割成南北两部分,通道最西端是一个影壁,壁心是一个2 米见方的“囍”字,十分罕见。不过风化严重,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通道北部并列四处宅院,也是寨子的主体建筑,每处宅院都是三进院,院院之间有过廊相连互通,整组建筑浑然一体,各处细节上的精美雕刻图案,处处让人欣赏到雕刻艺术的精美和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通道南部则是牲口房、磨房、杂役房等附属建筑,与北边的高大气派相比,尊卑高下一目了然。

当然,其他成组的建筑群落如清朝诗书大家冯文止家族的旗杆院、牛家大院、东宫上、西宫上等,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其中穿行,能体会到各自主人不同的物质享受状况和精神追求。

东西一条商业街康庄大道合峪桥

树掌村中央是俗称大庙的明代诸神观,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十分宽敞,占地面积约有两亩。这是村中规模最大、保存状况也最好的庙宇建筑。2008 年经过修缮,更是显露出金碧辉煌的面貌。而其他的庙宇,只有俗称南庙的观音庙遗构尚存,但也残破不堪,亟待修复。老辈人记忆中的佛祖庙、关帝庙、圣母庙、魁星阁等或拆或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踪迹难觅。只有诸神观门前的一条商业街,暗藏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史。

这条商业街东西走向,全长只有1000 米,却在四里八乡大名鼎鼎,繁华的商贸往来,既给村民带来了财富,也为树掌村赢得了“小北京”的美誉。

从地理位置上看,树掌村以西的常行、百尺,长治县(现上党区)的荫城镇,西南的陵川县平城镇一带的商贾百姓,东下河南行商贩卖,树掌村是必经之地。精明的树掌村大户人家眼明手快,发现这一商机后,着手在这条街的各处买房子开店。经营内容各式各样,如杂货店、骡马店、盐店、绸缎庄、面铺、染坊、饭店、磨坊、油坊等一应俱全。发展到民国初年,这条商业街就有20 余家商铺。别看这个数字小,放在清末民初的背景下考察,商贸的繁荣也是十分惊人的。

这也难怪四里八乡的百姓将树掌村称为“小北京”。无论男女老少,都以去树掌村逛一逛“一条街”为荣。有一个很夸张的说法:说是树掌周边的村民一年过两个年——除了过春节外,还要赶树掌的六月会。到时候穿新衣、看大戏,再吃上几只油圪麻,嘿,比过年不差甚。

现在这条商业街依然繁华,各种门头招牌鲜艳醒目。走在街上,环顾左右,已然看不出临街铺面有多少昔日的痕迹,不过街面却比过去拓宽了许多,就连诸神观的山门戏楼也整体后移了两米。你只能凭今日的繁华去想象昔日的盛况。

商贸的繁荣有赖于便捷的交通优势,这就不得不说到一条街东边的合峪桥了。树掌村东边是一条深沟,深达数丈,两岸壁立,隔绝了两地的交通。明朝正德年间,村民李思贡率众修桥,给大桥起名叫“合峪”。这座桥全部以石块砌筑,中间做一单孔石券,桥上有青石栏杆。桥洞高24 米,跨度6 米,桥面宽6 米,长25 米多。清代嘉庆、光绪年间重修过。在重修碑记上,清代生员冯汝城写道“想象前人创建之艰辛,叹息后人重修之不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善士义举造福后人。合峪桥是一座功德桥,连通了一条康庄之路,带给了村民致富的希望,也带来了树掌村商业一条街的兴旺发达。

干壶之地吃水难四眼井水润心田

壶关县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壶”字,但却是一个“干壶”。古代就有“冬天吃冰雪,夏天喝泥汤,雨天院里摆满缸,背上干粮洗衣裳,遇到客人来家住,舍米舍面不舍汤”的民谣,以此可见当地吃水的困难情形。

树掌村也不例外。从古到今,村民们为了吃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留下了艰辛历史的见证。村中有一口罕见的四眼井,铸铁的井圈竟然被井绳磨出了道道勒痕。

四眼井其实是一口井,开凿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距今整整260 年了。据村中保存的凿井碑文记载,乾隆二十年当地枯旱,汲水无地。社首召集众人,请懂地理的冯先生点穴凿井。正月开凿,二月得井泉,水量很大,基本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

不过,有了水井想要吃到水却也很难。因为水井深8 丈多,即26 米多深,全靠双手拔绳提水,井深绳粗,一人难行,大都是双人结对彼此配合。长年累月下来,四个铸铁的井圈都被绳索磨出了深深的凹槽。

由于四眼井在远离村庄的坡沟下面,拔水担水是个苦力活。村里的好劳力一上午也只能挑三担水,老弱者只能挑一担。当地民谣说“有闺女不嫁树掌村,四眼井挑水蹬断筋”。遇到大旱天气,家家排队拔水。井边还建有龙君祠,有专人管理,凭水票拔水,控制每家每户的吃水量。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 年代末。可以说,一口四眼井,养育了全村人。

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掌村民为解决吃水的问题也逐渐动用各种手段、四处开拓水源。除了常见的家家打旱井蓄水外,在周边山坡上下找泉水、修建蓄水池等都曾经用过。树掌村民吃水的历史,是壶关县人民为解决吃水难与天地抗争的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树掌村民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精神。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记者一行走访时看到的四眼井却是龙君祠坍塌,四眼井铸铁井圈被盗走仨,仅剩的一只井圈被保存在村委。水井现场是一块田地,四眼井口被堵。这一切已经难觅昔日功德井、救命井的风采。站在高坡上往下看,难以想象男女老少排队拔水的场景是何等的热闹和艰辛。如果能够修复四眼井原貌,也能为壶关县的饮水历史留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树掌村厚重、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是难以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全部体现出来的,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这里,共同书写树掌村美好的明天。(来源:上党晚报 文/ 图 胡海涛

原标题:古来通衢地 繁华商贸村


[编辑:冯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走进国家传统村落壶关县树掌镇树掌村

长治市东南部的壶关县,有一个历史上非常出名的镇——树掌镇。它从春秋时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它曾管辖过壶关县二分之一的版图、三分之一的人口。镇政府所在地树掌村更是以数量众多的人文古迹、繁华一时的商业一条街、西通潞泽东达豫齐的古商道、名冠全县的舞龙灯庙会民俗、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绵延不绝的文脉,在全县享有盛誉。

图为:树掌村合峪桥

树掌村位于壶关县东南部45 公里处,与晋城市陵川县毗邻,省道长平公路从村西绕过,一直通到晋城市陵川县平城镇。新修的旅游环线在树掌村东边路过,将树掌村变成了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的一个枢纽。

树掌村是一个大村,有750 多户3000 多人。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村里有五条外出古道,其中三条分别通往河南林州合涧镇、陵川县平城镇、长治县(今上党区)荫城镇。合涧、平城、荫城都是古代的商贸重镇,位于其间的树掌村虽然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但地理优势使得它逐渐成为一个商业贸易村。发端于明清、成形于清末民初的一条千米长的商业街,成为当地的一个商业传奇。

树掌村至今遗存有数量众多的明清四合院,尤其是堪比“乔家大院”的寨上古民居群落更是赢得专家学者称赞;人文古迹如合峪桥、四眼井演绎着树掌村能工巧匠的匠心;从古代庙会社火民俗表演中脱颖而出的舞龙灯节目代表着民间艺术的繁荣;从明清一直绵延到近现代的文化名人凝结而成的乡村文脉。

千年古村魅力无限,在树掌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之时,记者也踏上了寻访古村之旅,以期能将树掌村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示给大家。

天下光棍属第一赐建府第称寨上

树掌村自古繁华,富商大贾、官绅士族辈出。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出现几个大姓家族,最有名的是冯姓,有不同源的四个冯姓家族,其他有赵姓、李姓、秦姓等大家族。

这些大家族历史上务农经商读书,人才辈出,不仅传承了家族血脉,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精神和物质财富,尤其是那一院院精美的民居大院,诸如冯家大院、牛家大院、东宫上、西宫上等民居建筑群,堪与省内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媲美。

记者一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这些古民居群落。发现树掌村的古民居十分有特点:占地广、用料精、装饰奢华、保存状况较好。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树掌村的富裕户实力雄厚,所建住宅也因为用料扎实才能保存至今。

树掌村的民居分布呈现南北窄东西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古民居散布其中,省道225 (长平公路)从西而来,在村中拐了一个弯向南而下,以拐弯处为界,古民居大都分布在这条路的右侧,也就是东边、北边。

从繁华的主街拐进小胡同里,如同穿越一般,一院一院的古老民居就从新式民居中凸显出来。青砖或土黄色的砖配上灰瓦,沧桑感扑面而来。那立体雕刻的门楼,古朴典雅;门匾上“慎德为先”“光先裕后”“为善最乐”等题字,殷殷期望穿越时空,字迹虽然斑驳,但字义如同一位白发老者的谆谆教诲,令人流连、警醒。

这些四合院以三进的二层楼院和套院为多,而且用料高级,里外全部为砖瓦,或者砖包土的院落就占全部古民居的三分之一。这些砖瓦房从门楼开始,各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就开始不断抢占视觉的关注点。门前的抱鼓石、大门阑额、墀头、影壁、天地窑、门窗顶部雕花等等,精美的雕花作品处处可见,凡有可装饰的空间,都别具匠心地运用了各种雕花工艺去装饰。就连门墙边上嵌的石头拴马鼻,两个孔洞都雕刻了形状,或桃形,或海棠形,细节之处可见主人的用心。

树掌村有一处最出名的古民居院落冯家大院,当地称为寨上,距今300 多年。它位于村南偏西处的一处高冈上,北面、东面都是两丈多深的城壕,南面临南河,也就是季节性河流神郊河,西面俯瞰小庙坡。城壕上用石头和砖砌筑了3 米多高的城墙。东面修筑两层寨门,二层小房间可供放哨瞭敌使用,下面墙壁两边设立四个孔洞,用双门栓,大门一关,万夫莫开。所以整个院落被称为寨上,其规格、质量、气势、豪华程度至今都在壶关县遥遥领先,足见当时建筑成就之高。

寨上这所建筑气派十足,它的主人在当地更是大名鼎鼎,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主人名叫冯加冠(壶关县志里称嘉冠),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人,传说他因嗜好赌博,年过三十还没有成家,人送外号“赌光棍”。但除了嗜赌,冯加冠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他曾经救助过一位落难的朝廷大臣。后来这位大臣平反再受重用,并举荐冯加冠。皇帝感念冯的义举,封其为“天下都光棍”,即天下光棍之首;并授予其官职,任顺德县丞,还专门拨款为其修造“都光棍府”,就是现在的“寨上”。传说故事的真假无法考证,但冯加冠其人却是真实存在的,村志里还记载有冯加冠为其父迁坟时的碑文。

整个寨上民居群占地2 万平方米,一条长120 米的通道将民居群分割成南北两部分,通道最西端是一个影壁,壁心是一个2 米见方的“囍”字,十分罕见。不过风化严重,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

通道北部并列四处宅院,也是寨子的主体建筑,每处宅院都是三进院,院院之间有过廊相连互通,整组建筑浑然一体,各处细节上的精美雕刻图案,处处让人欣赏到雕刻艺术的精美和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通道南部则是牲口房、磨房、杂役房等附属建筑,与北边的高大气派相比,尊卑高下一目了然。

当然,其他成组的建筑群落如清朝诗书大家冯文止家族的旗杆院、牛家大院、东宫上、西宫上等,具有各自的特点,在其中穿行,能体会到各自主人不同的物质享受状况和精神追求。

东西一条商业街康庄大道合峪桥

树掌村中央是俗称大庙的明代诸神观,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十分宽敞,占地面积约有两亩。这是村中规模最大、保存状况也最好的庙宇建筑。2008 年经过修缮,更是显露出金碧辉煌的面貌。而其他的庙宇,只有俗称南庙的观音庙遗构尚存,但也残破不堪,亟待修复。老辈人记忆中的佛祖庙、关帝庙、圣母庙、魁星阁等或拆或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踪迹难觅。只有诸神观门前的一条商业街,暗藏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历史。

这条商业街东西走向,全长只有1000 米,却在四里八乡大名鼎鼎,繁华的商贸往来,既给村民带来了财富,也为树掌村赢得了“小北京”的美誉。

从地理位置上看,树掌村以西的常行、百尺,长治县(现上党区)的荫城镇,西南的陵川县平城镇一带的商贾百姓,东下河南行商贩卖,树掌村是必经之地。精明的树掌村大户人家眼明手快,发现这一商机后,着手在这条街的各处买房子开店。经营内容各式各样,如杂货店、骡马店、盐店、绸缎庄、面铺、染坊、饭店、磨坊、油坊等一应俱全。发展到民国初年,这条商业街就有20 余家商铺。别看这个数字小,放在清末民初的背景下考察,商贸的繁荣也是十分惊人的。

这也难怪四里八乡的百姓将树掌村称为“小北京”。无论男女老少,都以去树掌村逛一逛“一条街”为荣。有一个很夸张的说法:说是树掌周边的村民一年过两个年——除了过春节外,还要赶树掌的六月会。到时候穿新衣、看大戏,再吃上几只油圪麻,嘿,比过年不差甚。

现在这条商业街依然繁华,各种门头招牌鲜艳醒目。走在街上,环顾左右,已然看不出临街铺面有多少昔日的痕迹,不过街面却比过去拓宽了许多,就连诸神观的山门戏楼也整体后移了两米。你只能凭今日的繁华去想象昔日的盛况。

商贸的繁荣有赖于便捷的交通优势,这就不得不说到一条街东边的合峪桥了。树掌村东边是一条深沟,深达数丈,两岸壁立,隔绝了两地的交通。明朝正德年间,村民李思贡率众修桥,给大桥起名叫“合峪”。这座桥全部以石块砌筑,中间做一单孔石券,桥上有青石栏杆。桥洞高24 米,跨度6 米,桥面宽6 米,长25 米多。清代嘉庆、光绪年间重修过。在重修碑记上,清代生员冯汝城写道“想象前人创建之艰辛,叹息后人重修之不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善士义举造福后人。合峪桥是一座功德桥,连通了一条康庄之路,带给了村民致富的希望,也带来了树掌村商业一条街的兴旺发达。

干壶之地吃水难四眼井水润心田

壶关县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壶”字,但却是一个“干壶”。古代就有“冬天吃冰雪,夏天喝泥汤,雨天院里摆满缸,背上干粮洗衣裳,遇到客人来家住,舍米舍面不舍汤”的民谣,以此可见当地吃水的困难情形。

树掌村也不例外。从古到今,村民们为了吃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留下了艰辛历史的见证。村中有一口罕见的四眼井,铸铁的井圈竟然被井绳磨出了道道勒痕。

四眼井其实是一口井,开凿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距今整整260 年了。据村中保存的凿井碑文记载,乾隆二十年当地枯旱,汲水无地。社首召集众人,请懂地理的冯先生点穴凿井。正月开凿,二月得井泉,水量很大,基本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

不过,有了水井想要吃到水却也很难。因为水井深8 丈多,即26 米多深,全靠双手拔绳提水,井深绳粗,一人难行,大都是双人结对彼此配合。长年累月下来,四个铸铁的井圈都被绳索磨出了深深的凹槽。

由于四眼井在远离村庄的坡沟下面,拔水担水是个苦力活。村里的好劳力一上午也只能挑三担水,老弱者只能挑一担。当地民谣说“有闺女不嫁树掌村,四眼井挑水蹬断筋”。遇到大旱天气,家家排队拔水。井边还建有龙君祠,有专人管理,凭水票拔水,控制每家每户的吃水量。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 年代末。可以说,一口四眼井,养育了全村人。

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掌村民为解决吃水的问题也逐渐动用各种手段、四处开拓水源。除了常见的家家打旱井蓄水外,在周边山坡上下找泉水、修建蓄水池等都曾经用过。树掌村民吃水的历史,是壶关县人民为解决吃水难与天地抗争的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树掌村民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抗争精神。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记者一行走访时看到的四眼井却是龙君祠坍塌,四眼井铸铁井圈被盗走仨,仅剩的一只井圈被保存在村委。水井现场是一块田地,四眼井口被堵。这一切已经难觅昔日功德井、救命井的风采。站在高坡上往下看,难以想象男女老少排队拔水的场景是何等的热闹和艰辛。如果能够修复四眼井原貌,也能为壶关县的饮水历史留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

树掌村厚重、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是难以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全部体现出来的,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这里,共同书写树掌村美好的明天。(来源:上党晚报 文/ 图 胡海涛

原标题:古来通衢地 繁华商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