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岭村地名的传说
发布时间: 2019-05-06   |  来源: 上党区新闻网
 
分享到:

黎岭村偏西南方向,黎都公园正北,炎帝宫(炎帝庙)北150米之处有一块地叫朱砂照壁,面积3.3亩。解放初期户主是靳胖则。要说这块地的形状并不像照壁状,为什么地名叫朱砂照壁呢?

传说当时炎帝庙建成以后,在炎帝庙北又建了一座照壁,照壁不是对着庙门,而是坐西朝东,照壁的色彩是朱红色,意在接纳住东方来的紫气全部进入庙内,使炎帝庙凝瑞呈祥,造福当地百姓。每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光辉直照在朱红色的照壁上,照壁上闪闪发光,像朱砂洒在上面。因此,这座照壁就叫成了“朱砂照壁”。

一天上午,村里一位老者在照壁前的地里耕作的时候,偶然发现这块地的颜色和照壁的颜色浑为一体,都是朱红色的,且照壁上闪光,这块地也是满地闪光,就像满地铺了一层朱砂。他感到奇怪,就在周围其它地块观察起来,结果周围地的颜色与这块地的颜色截然不同,周围地块的颜色都是黄红色的,唯独这块地是朱红色的。老者回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家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村民们都结伙上山观看这一奇观。一位资深的阴阳先生知道这件事后,专门上山进行了察看,他说这是土地显灵,今后这方圆五里内要出现衙门。传说总归传说,但不知过了多少年后,这里真的建起了衙门——1971年长治县城从长治市区移到这里,是不是真的与此有关?信不信由你。

久而久之,随着炎帝庙的消失,朱砂照壁也不知啥时被拆除了,但朱砂照壁这块地至今还在,朱砂照壁这个地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轮门地

黎岭村西北方向有个八拉沟,八拉沟内有块南抽屉地,南抽屉上面有一块地叫轮门地,面积有2.2亩。说起轮门地,村里老一点儿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这块地老祖上本属于冯家的一块地。当时冯家有老弟兄俩,大的叫铜蛋,小的叫铁蛋。弟兄俩共有八个儿子,三个姑娘。

全家人和睦相处,每天在一起搅稀稠,妯娌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几年后,铁蛋、铜蛋先后去世,又过了几年,铁蛋媳妇也因病去世。八个儿子也先后成了家,一大家人全由铜蛋媳妇操劳掌舵。她继承了冯家“以孝为先,以德治家”的优良传统,一大家管理得有条不紊,如当时家里夜间点的是大麻油灯,她就按 每个门户平均发放,大家感到又公道、又节俭。八个儿媳从未与老婆吵过嘴,相互之间真诚友好,每天轮流做饭,干家务活儿,没有一个挑肥拣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三个姑娘相继出嫁,大姑娘嫁得是西坡村,二姑娘嫁得是西申家庄村,三姑娘嫁得是西苗村。

随着年龄的增长,铁蛋媳妇有点力不从心,再说家口越来越大,“孩的大了必垒窝”。有一天,铁蛋媳妇召集一家大小开了个会,主要是安排分家事宜,其它房产、地产都分好了,唯独剩下南抽屉上面那块地留着没有分,正当大家猜疑的时候,大当家明确宣布:“这块地大家也不要议论了,我看就算作公用地吧?咱们家没有其它收入,咱这样大的家口,每年闺女们和亲戚都要来祭奠先人和看望娘家人,来了以后大家都各过各了,谁来招待?这块地就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家种这块地谁家就得待亲戚,咱们轮流种这块地轮流来待亲戚。”

时间久了,这块地就叫成“轮门地”了。至今这块地虽然已不是当年冯家的地了,但“轮门地”这个地名却深入人心了。

孤女坟

黎岭村西北紧挨村旁有一块地,地名叫孤女坟。据村里老人说,这块地确实埋着一个孤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块地的四周还有围(花)墙,围墙表面都是石头,中间有四棵50厘米粗的大松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树中间有一墓堆,墓堆前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苗条淑女”四个大字。石碑前有一供桌,供桌 前有一莲花盆。虽然是个墓地,但当时香火很旺,每天到此求神拜药的本村、邻村人络绎不绝。

一个孤女坟,为什么香火这样旺呢?

传说唐朝李隆基执政时期,丞相姚崇一行前往河北、山东等地巡视,路过黎岭村时,姚丞相怜民爱民,注重生产,在当地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他发现当地蝗灾严重,就督促当地政府奋力捕杀治理;有人举报官吏鱼肉百姓,他微服私访,严惩不贷……因此,姚丞相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在这期间,随他出使的一个义女不知何因,突然暴病身亡,姚丞相含着悲痛把义女埋在了黎岭村偏西北这块地里,为了防盗,墓打得很深,直接打在了水面上,水面上砌了一圈两米多高的砖,砖上面横放了一根铁梁,用铁绳把棺木悬吊起来,姚丞相就这样把义女安葬在这里,继续前往山东等地督促治理蝗灾工作。村民们扶老携幼聚集村口欢送姚丞相上路。

为了感谢姚丞相的恩德,村民们都自觉看护这座特殊的坟墓。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有人主动到墓地祭奠。

有一年春天,村里有一村民的儿子不知何故,每到晚上就啼哭不止,家人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效果。清明节那天,这家主人又到淑女坟祭奠,并在墓前窃窃许愿:“求淑女保佑儿子平安,夜里静静睡觉,我一定为你传名,烧香还愿”。说也奇怪,打这以后,孩子晚上再也没有无休止的哭闹。事后,这家专门到淑女坟烧香还愿,逢人就说这淑女是个仙女,能替人消灾,为民祛病。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村民们只要有个天灾病祸,就要到淑女坟求神拜药,而且很有灵验。后来,也不分什么时间,本村的、邻村的都来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越来越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这里的香火才陆续断了。

现在,孤女坟的墓堆以及其它附属设施早已没有了,但孤女坟这个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因此这个地名也就名正言顺了。

金丝吊葫芦

黎岭村西北方向,与柳林村、西坡村交界处,羊头岭西北半山脚有一块地叫“金丝吊葫芦”。这块地的地形是斜坡地北低南高,靠北低处一块是圆形地(也叫簸箕场),大约七、八分地,靠南紧紧连接的一块地(三、四分地)也是圆形,大圆连小圆,形成葫芦状,越往南走,地形越窄,形成一个葫芦嘴状。连接葫芦嘴往南上是一条羊肠小道,远看像一条随风飘扬的金丝带。七十年代初期,黎岭村一位老者到邻村鲍村赶六月六庙会,曾有人问过他 “黎岭村有块地叫金丝吊葫芦?”“你怎么知道嘞?”“我在一张报纸上看过,再说我在东呈的十八岭上曾专门看过此地,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站在十八岭上往东南看,那条羊肠小道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闪闪发光,丝带下面吊着一个大葫芦,与报纸上说得一模一样”。

这块地的主人是冯小鰲。冯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当时在黎岭村是大户人家。冯家的一个兄弟在河南南阳做买卖发了大财,后来就在村西盖了一大院,还在院出口盖了一座牌房,至今牌房还在。冯家几代富裕,村里人都说冯家沾了好风水的光。一次一位阴阳先生看了冯家金丝吊葫芦这块地,说这块地是好莹地,为什么呢?因为这块地的上面是炎帝庙正对的双麻池,也叫两盏灯,头枕住这两盏灯阴阳结合,乾坤聚秀,龙虎重叠,日月朝堂,家里必定人丁兴旺,骡马成群,代代富裕,冯家的发达与这块地有很大关系。经风水先生这么一说,村里许多有钱人都想买这块宝地。其中一户有钱人家孙财宝出到80块大洋买这块宝地,冯家最终也没有答应。

解放以后,这块地收回村集体所有。2010年,经村支村两委研究决定,这块地规划为村集体公墓用地,不再是某人某户的风水宝地了,而是黎岭村百姓共同享用的一块风水宝地了,人人都要沾这块宝地的灵气。看来,黎岭村必定兴旺发达,繁荣富强。

马道平

黎岭村偏西南方向,羊头岭炎帝庙正北直通双麻池有一条3米宽500米长的通道,这条道路笔直而平坦,是一条极其平常的道路,而它的名字却有点特别,人们叫它马道平。据黎岭村老人们讲,这个名称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传说已有1400来年的历史了。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癸丑日,李渊在太原誓师起兵,拉开了南下关中,消灭隋政权,建立李唐王朝的序幕。李渊手下约十万人的部队中,多数是刚刚从躲避战乱的太原周边百姓中招募的,他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要提高战斗力必须加强训练。当时在上党、长治盆地也有两支规模较大的反隋武装,分别是长平地区的李士雄部和上党地区的王德仁部。为了整合这两支队伍,李渊专门派将领训练他的部队和上党地区这两支部队。据说有一支500人的骑兵部队就驻扎在羊头岭的炎帝庙里,每天在庙北边这片开阔地训练。当时李渊认为骑兵是“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要训练骑兵必须以突厥的方式加以训练,且必须有水源。看来当时羊头岭正是具备这些条件,一是能驻扎,二是有双麻池,三是羊头岭到处是青草。选这个地方训练骑兵是极有可能的。

骑兵是进攻型兵种,机动性是骑兵作战的基本特点,当时骑兵在编成、装备、训练、战术等方面都深受突厥的影响,李渊就是全面模仿突厥骑兵的模式,训练其军队。在羊头岭上,这些骑兵先进行基础训练,如角抵,亦称角力,相当于今天的摔跤、手搏、拳击。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增强体力、耐力、灵敏程度和使用武器的技能。其次,是驯马训练,这些骑兵每天都要牵上马从炎帝庙出来正北走到双麻池,边走边做爱抚的动作,如为其解庠、梳毛,到了双麻池旁让其饮水、洗刷,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人马情感。其三就是驯服战马的高难度动作,这一项主要离不开马具,特别是衔、镳、辔三者互相联系,牵动一侧马就有感觉,整个过程依次拉连,反复进行,在马的中枢神经建立起巩固的信息贮存,通过马具和战士的整套动作,“人马相亲,然后可使”。随后就是对战士进行上下马稳固地骑在马背上等项目的训练。这一系列动作的训练,全都是在炎帝庙北通双麻池之间进行。久而久之,从炎帝庙至双麻池这条马道就自然形成了,后来,人们就称这条道路为“马道平”,一直延续到今天。

冯家“节孝坊”一角

黎岭村冯家“岁进士”匾额

羊头岭稍偏东北沿伸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叫煤窑沟,黎岭村人祖祖辈辈在此耕作,从来没有见人在此开过煤窑,也没有发现开过煤窑的迹象,那为什么又叫煤窑沟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黎岭村有户冯姓人家,家里开着豆腐坊、粉坊,喂着猪。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冯家掌柜赶着毛驴往自已地里送粪,走到离地不远的时候,天气忽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霎时鸡蛋大的雨点随风劈头而来,冯掌柜走也不是,返也不是,正当他进退两难的时候,毛驴又蹬又叫,一个劲儿地往前拉,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眼看倾盆大雨已经来临,冯掌柜只好随着毛驴往前赶。行至地边的时候,突然地里两边的山梁上金光万道,风雨嘎然而止。晚上冯掌柜梦见了太上老君站在他的地边相连的山梁上,下面是一片煤海,中间有个窑口,太上老君大手一挥,飘然而去。一觉醒来,冯掌柜寻思昨天下午的情景和刚才的梦,越想越觉得奇怪。起床以后,他啥也顾不得就先跑到地里看个究竟,说也奇怪,他越看越觉得他种的这块地地势奇特,地西边的两道山圪梁从羊头岭上像两条巨龙一样蜿蜒向前伸展,两相环抱把这块地构成天然的太极图形,右边的山圪梁顶端,越看越像老君爷头像。这时他才明白,原来这是太上老君显灵,昨天下午是太上老君保佑了自已,他赶紧对住山圪脑上的老君爷头像叩头跪拜,嘴里念念有词:求太上老君保佑全家万福,我这块地反正也没有个名堂,干脆就叫个煤窑沟吧,每年的二月十五、十月十五我都来感谢老君爷。

从此以后,他家这块地就叫成了煤窑沟,与此相连的那道沟就叫老君沟,山圪梁上的顶端就叫老君圪嘴,另一道沟就叫成了进窑沟。

自太上老君显灵以后,冯家的买卖兴旺发达,黎岭村磨豆腐、磨小粉的逐渐多起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多数是黎岭村卖豆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金北董、银苏店,不如黎岭黑猪圈”的说法,此话主要是说当时黎岭村磨豆腐、磨小粉的多,剩下的粉渣、豆渣又用来养猪,养猪能赚粪,猪粪是优质农家肥,有了猪粪黎岭村的庄稼自然长得好,每年村里的收成赛过市郊北董、苏店等村种菜的收入。

说来也巧,当年冯掌柜梦里太上老君比划的煤海范围,正在煤窑沟的这块地的下面,现在正是经坊煤矿开采的范围。每年的阴历二月十五、十月十五,黎岭村无论是磨豆腐、磨小粉的、开砖窑的、在煤矿上班的,还是干其它工作的,都要到煤窑沟对住老君圪嘴祭拜,以求全家平安幸福。

太平庄

黎岭村有一块地的地名叫“太平庄”,为何这块地叫“太平庄”,是不是原来这里住过人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黎岭村的老人们,他们说:太平庄这块地,在黎岭村西南方向 (现长治县电视台偏西北方向200米处),面积21亩。这块地过去没有专门的大道,要上这块地只有一条人行小道。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由于当时地广人稀,这个地方又比较偏僻,行人一般不走这个地方。有一天,一个村妇领着七八岁的儿子到这块地耕作,谁知没多一会儿孩子就不见了,村妇放下农活左找右寻,最后在上羊头岭方向的一块地里发现了孩子的半件衣服和血迹,原来孩子是被野狼叼走的。后来又连续发生过狼吃人的事件,打那以后,一般人都不敢去这个地方,村妇们更不敢一个人上这块地,就是去也是结伴而去。久而久之,村民们对这块地望地兴叹,自然也就荒芜了。

后来,村里眼看这块地撂荒多年,就请教名人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在这块地正西稍偏北300米处建一个山神庙,以防豺狼野兽祸害百姓;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这块地取名“太平庄”。从此以后,村民们又重新开始在这块地里耕作。也不知是山神庙保佑了大家,还是“太平庄”这个地名震慑了豺狼野兽,反正再也没有发生过狼吃人的现象,村里家户喂的猪、养的羊以及家禽都没有发生过被野兽叼走的现象。从此,太平庄这个地名更加叫响了。

近年来,由于县城的扩建,太平庄这块地已经成了住宅区,这些人家和睦相处,万事顺心,小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安乐生活。

老师傅地

老师傅地在黎岭村西南方向,现黎都公园北大约200米处,面积有11亩。别看这块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块地最初的主人却不一般,你猜是谁?传说这块地最初的主人是炎帝,当初神农氏开辟农耕的时候,这块地就是他的试验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羊头岭建起了炎帝庙。

炎帝庙建成以后,庙里需要有一班人管理。当时庙里有主持,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这样多的人员要吃要喝要生存,单靠别人施舍是不够的,因此在炎帝庙建成以后,就把炎帝这块“试验田”专门让炎帝庙的工作人员耕种,任何私人不得在此耕作,且从来不纳粮,不交税。遇到旱季,黎岭村的村民都主动到这块地担水抗旱,帮庙里人耕作,每年秋天,岭上岭下的地块都有丢失庄稼的现象,唯独这块地完好无损。

因我们这里称庙里的工作人员叫老师傅,时间久了,就把他们种的这块地叫成老师傅地了。 (来源:上党区新闻网)

原标题:黎岭村地名的传说


[编辑:冯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黎岭村地名的传说

黎岭村偏西南方向,黎都公园正北,炎帝宫(炎帝庙)北150米之处有一块地叫朱砂照壁,面积3.3亩。解放初期户主是靳胖则。要说这块地的形状并不像照壁状,为什么地名叫朱砂照壁呢?

传说当时炎帝庙建成以后,在炎帝庙北又建了一座照壁,照壁不是对着庙门,而是坐西朝东,照壁的色彩是朱红色,意在接纳住东方来的紫气全部进入庙内,使炎帝庙凝瑞呈祥,造福当地百姓。每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光辉直照在朱红色的照壁上,照壁上闪闪发光,像朱砂洒在上面。因此,这座照壁就叫成了“朱砂照壁”。

一天上午,村里一位老者在照壁前的地里耕作的时候,偶然发现这块地的颜色和照壁的颜色浑为一体,都是朱红色的,且照壁上闪光,这块地也是满地闪光,就像满地铺了一层朱砂。他感到奇怪,就在周围其它地块观察起来,结果周围地的颜色与这块地的颜色截然不同,周围地块的颜色都是黄红色的,唯独这块地是朱红色的。老者回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家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村民们都结伙上山观看这一奇观。一位资深的阴阳先生知道这件事后,专门上山进行了察看,他说这是土地显灵,今后这方圆五里内要出现衙门。传说总归传说,但不知过了多少年后,这里真的建起了衙门——1971年长治县城从长治市区移到这里,是不是真的与此有关?信不信由你。

久而久之,随着炎帝庙的消失,朱砂照壁也不知啥时被拆除了,但朱砂照壁这块地至今还在,朱砂照壁这个地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轮门地

黎岭村西北方向有个八拉沟,八拉沟内有块南抽屉地,南抽屉上面有一块地叫轮门地,面积有2.2亩。说起轮门地,村里老一点儿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这块地老祖上本属于冯家的一块地。当时冯家有老弟兄俩,大的叫铜蛋,小的叫铁蛋。弟兄俩共有八个儿子,三个姑娘。

全家人和睦相处,每天在一起搅稀稠,妯娌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几年后,铁蛋、铜蛋先后去世,又过了几年,铁蛋媳妇也因病去世。八个儿子也先后成了家,一大家人全由铜蛋媳妇操劳掌舵。她继承了冯家“以孝为先,以德治家”的优良传统,一大家管理得有条不紊,如当时家里夜间点的是大麻油灯,她就按 每个门户平均发放,大家感到又公道、又节俭。八个儿媳从未与老婆吵过嘴,相互之间真诚友好,每天轮流做饭,干家务活儿,没有一个挑肥拣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后来,三个姑娘相继出嫁,大姑娘嫁得是西坡村,二姑娘嫁得是西申家庄村,三姑娘嫁得是西苗村。

随着年龄的增长,铁蛋媳妇有点力不从心,再说家口越来越大,“孩的大了必垒窝”。有一天,铁蛋媳妇召集一家大小开了个会,主要是安排分家事宜,其它房产、地产都分好了,唯独剩下南抽屉上面那块地留着没有分,正当大家猜疑的时候,大当家明确宣布:“这块地大家也不要议论了,我看就算作公用地吧?咱们家没有其它收入,咱这样大的家口,每年闺女们和亲戚都要来祭奠先人和看望娘家人,来了以后大家都各过各了,谁来招待?这块地就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家种这块地谁家就得待亲戚,咱们轮流种这块地轮流来待亲戚。”

时间久了,这块地就叫成“轮门地”了。至今这块地虽然已不是当年冯家的地了,但“轮门地”这个地名却深入人心了。

孤女坟

黎岭村西北紧挨村旁有一块地,地名叫孤女坟。据村里老人说,这块地确实埋着一个孤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块地的四周还有围(花)墙,围墙表面都是石头,中间有四棵50厘米粗的大松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树中间有一墓堆,墓堆前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苗条淑女”四个大字。石碑前有一供桌,供桌 前有一莲花盆。虽然是个墓地,但当时香火很旺,每天到此求神拜药的本村、邻村人络绎不绝。

一个孤女坟,为什么香火这样旺呢?

传说唐朝李隆基执政时期,丞相姚崇一行前往河北、山东等地巡视,路过黎岭村时,姚丞相怜民爱民,注重生产,在当地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他发现当地蝗灾严重,就督促当地政府奋力捕杀治理;有人举报官吏鱼肉百姓,他微服私访,严惩不贷……因此,姚丞相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在这期间,随他出使的一个义女不知何因,突然暴病身亡,姚丞相含着悲痛把义女埋在了黎岭村偏西北这块地里,为了防盗,墓打得很深,直接打在了水面上,水面上砌了一圈两米多高的砖,砖上面横放了一根铁梁,用铁绳把棺木悬吊起来,姚丞相就这样把义女安葬在这里,继续前往山东等地督促治理蝗灾工作。村民们扶老携幼聚集村口欢送姚丞相上路。

为了感谢姚丞相的恩德,村民们都自觉看护这座特殊的坟墓。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有人主动到墓地祭奠。

有一年春天,村里有一村民的儿子不知何故,每到晚上就啼哭不止,家人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效果。清明节那天,这家主人又到淑女坟祭奠,并在墓前窃窃许愿:“求淑女保佑儿子平安,夜里静静睡觉,我一定为你传名,烧香还愿”。说也奇怪,打这以后,孩子晚上再也没有无休止的哭闹。事后,这家专门到淑女坟烧香还愿,逢人就说这淑女是个仙女,能替人消灾,为民祛病。这个消息传开以后,村民们只要有个天灾病祸,就要到淑女坟求神拜药,而且很有灵验。后来,也不分什么时间,本村的、邻村的都来烧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越来越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这里的香火才陆续断了。

现在,孤女坟的墓堆以及其它附属设施早已没有了,但孤女坟这个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因此这个地名也就名正言顺了。

金丝吊葫芦

黎岭村西北方向,与柳林村、西坡村交界处,羊头岭西北半山脚有一块地叫“金丝吊葫芦”。这块地的地形是斜坡地北低南高,靠北低处一块是圆形地(也叫簸箕场),大约七、八分地,靠南紧紧连接的一块地(三、四分地)也是圆形,大圆连小圆,形成葫芦状,越往南走,地形越窄,形成一个葫芦嘴状。连接葫芦嘴往南上是一条羊肠小道,远看像一条随风飘扬的金丝带。七十年代初期,黎岭村一位老者到邻村鲍村赶六月六庙会,曾有人问过他 “黎岭村有块地叫金丝吊葫芦?”“你怎么知道嘞?”“我在一张报纸上看过,再说我在东呈的十八岭上曾专门看过此地,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站在十八岭上往东南看,那条羊肠小道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条金色的丝带闪闪发光,丝带下面吊着一个大葫芦,与报纸上说得一模一样”。

这块地的主人是冯小鰲。冯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当时在黎岭村是大户人家。冯家的一个兄弟在河南南阳做买卖发了大财,后来就在村西盖了一大院,还在院出口盖了一座牌房,至今牌房还在。冯家几代富裕,村里人都说冯家沾了好风水的光。一次一位阴阳先生看了冯家金丝吊葫芦这块地,说这块地是好莹地,为什么呢?因为这块地的上面是炎帝庙正对的双麻池,也叫两盏灯,头枕住这两盏灯阴阳结合,乾坤聚秀,龙虎重叠,日月朝堂,家里必定人丁兴旺,骡马成群,代代富裕,冯家的发达与这块地有很大关系。经风水先生这么一说,村里许多有钱人都想买这块宝地。其中一户有钱人家孙财宝出到80块大洋买这块宝地,冯家最终也没有答应。

解放以后,这块地收回村集体所有。2010年,经村支村两委研究决定,这块地规划为村集体公墓用地,不再是某人某户的风水宝地了,而是黎岭村百姓共同享用的一块风水宝地了,人人都要沾这块宝地的灵气。看来,黎岭村必定兴旺发达,繁荣富强。

马道平

黎岭村偏西南方向,羊头岭炎帝庙正北直通双麻池有一条3米宽500米长的通道,这条道路笔直而平坦,是一条极其平常的道路,而它的名字却有点特别,人们叫它马道平。据黎岭村老人们讲,这个名称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传说已有1400来年的历史了。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癸丑日,李渊在太原誓师起兵,拉开了南下关中,消灭隋政权,建立李唐王朝的序幕。李渊手下约十万人的部队中,多数是刚刚从躲避战乱的太原周边百姓中招募的,他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没有实战经验,要提高战斗力必须加强训练。当时在上党、长治盆地也有两支规模较大的反隋武装,分别是长平地区的李士雄部和上党地区的王德仁部。为了整合这两支队伍,李渊专门派将领训练他的部队和上党地区这两支部队。据说有一支500人的骑兵部队就驻扎在羊头岭的炎帝庙里,每天在庙北边这片开阔地训练。当时李渊认为骑兵是“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要训练骑兵必须以突厥的方式加以训练,且必须有水源。看来当时羊头岭正是具备这些条件,一是能驻扎,二是有双麻池,三是羊头岭到处是青草。选这个地方训练骑兵是极有可能的。

骑兵是进攻型兵种,机动性是骑兵作战的基本特点,当时骑兵在编成、装备、训练、战术等方面都深受突厥的影响,李渊就是全面模仿突厥骑兵的模式,训练其军队。在羊头岭上,这些骑兵先进行基础训练,如角抵,亦称角力,相当于今天的摔跤、手搏、拳击。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增强体力、耐力、灵敏程度和使用武器的技能。其次,是驯马训练,这些骑兵每天都要牵上马从炎帝庙出来正北走到双麻池,边走边做爱抚的动作,如为其解庠、梳毛,到了双麻池旁让其饮水、洗刷,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人马情感。其三就是驯服战马的高难度动作,这一项主要离不开马具,特别是衔、镳、辔三者互相联系,牵动一侧马就有感觉,整个过程依次拉连,反复进行,在马的中枢神经建立起巩固的信息贮存,通过马具和战士的整套动作,“人马相亲,然后可使”。随后就是对战士进行上下马稳固地骑在马背上等项目的训练。这一系列动作的训练,全都是在炎帝庙北通双麻池之间进行。久而久之,从炎帝庙至双麻池这条马道就自然形成了,后来,人们就称这条道路为“马道平”,一直延续到今天。

冯家“节孝坊”一角

黎岭村冯家“岁进士”匾额

羊头岭稍偏东北沿伸有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叫煤窑沟,黎岭村人祖祖辈辈在此耕作,从来没有见人在此开过煤窑,也没有发现开过煤窑的迹象,那为什么又叫煤窑沟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黎岭村有户冯姓人家,家里开着豆腐坊、粉坊,喂着猪。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冯家掌柜赶着毛驴往自已地里送粪,走到离地不远的时候,天气忽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霎时鸡蛋大的雨点随风劈头而来,冯掌柜走也不是,返也不是,正当他进退两难的时候,毛驴又蹬又叫,一个劲儿地往前拉,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眼看倾盆大雨已经来临,冯掌柜只好随着毛驴往前赶。行至地边的时候,突然地里两边的山梁上金光万道,风雨嘎然而止。晚上冯掌柜梦见了太上老君站在他的地边相连的山梁上,下面是一片煤海,中间有个窑口,太上老君大手一挥,飘然而去。一觉醒来,冯掌柜寻思昨天下午的情景和刚才的梦,越想越觉得奇怪。起床以后,他啥也顾不得就先跑到地里看个究竟,说也奇怪,他越看越觉得他种的这块地地势奇特,地西边的两道山圪梁从羊头岭上像两条巨龙一样蜿蜒向前伸展,两相环抱把这块地构成天然的太极图形,右边的山圪梁顶端,越看越像老君爷头像。这时他才明白,原来这是太上老君显灵,昨天下午是太上老君保佑了自已,他赶紧对住山圪脑上的老君爷头像叩头跪拜,嘴里念念有词:求太上老君保佑全家万福,我这块地反正也没有个名堂,干脆就叫个煤窑沟吧,每年的二月十五、十月十五我都来感谢老君爷。

从此以后,他家这块地就叫成了煤窑沟,与此相连的那道沟就叫老君沟,山圪梁上的顶端就叫老君圪嘴,另一道沟就叫成了进窑沟。

自太上老君显灵以后,冯家的买卖兴旺发达,黎岭村磨豆腐、磨小粉的逐渐多起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多数是黎岭村卖豆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金北董、银苏店,不如黎岭黑猪圈”的说法,此话主要是说当时黎岭村磨豆腐、磨小粉的多,剩下的粉渣、豆渣又用来养猪,养猪能赚粪,猪粪是优质农家肥,有了猪粪黎岭村的庄稼自然长得好,每年村里的收成赛过市郊北董、苏店等村种菜的收入。

说来也巧,当年冯掌柜梦里太上老君比划的煤海范围,正在煤窑沟的这块地的下面,现在正是经坊煤矿开采的范围。每年的阴历二月十五、十月十五,黎岭村无论是磨豆腐、磨小粉的、开砖窑的、在煤矿上班的,还是干其它工作的,都要到煤窑沟对住老君圪嘴祭拜,以求全家平安幸福。

太平庄

黎岭村有一块地的地名叫“太平庄”,为何这块地叫“太平庄”,是不是原来这里住过人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黎岭村的老人们,他们说:太平庄这块地,在黎岭村西南方向 (现长治县电视台偏西北方向200米处),面积21亩。这块地过去没有专门的大道,要上这块地只有一条人行小道。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由于当时地广人稀,这个地方又比较偏僻,行人一般不走这个地方。有一天,一个村妇领着七八岁的儿子到这块地耕作,谁知没多一会儿孩子就不见了,村妇放下农活左找右寻,最后在上羊头岭方向的一块地里发现了孩子的半件衣服和血迹,原来孩子是被野狼叼走的。后来又连续发生过狼吃人的事件,打那以后,一般人都不敢去这个地方,村妇们更不敢一个人上这块地,就是去也是结伴而去。久而久之,村民们对这块地望地兴叹,自然也就荒芜了。

后来,村里眼看这块地撂荒多年,就请教名人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在这块地正西稍偏北300米处建一个山神庙,以防豺狼野兽祸害百姓;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这块地取名“太平庄”。从此以后,村民们又重新开始在这块地里耕作。也不知是山神庙保佑了大家,还是“太平庄”这个地名震慑了豺狼野兽,反正再也没有发生过狼吃人的现象,村里家户喂的猪、养的羊以及家禽都没有发生过被野兽叼走的现象。从此,太平庄这个地名更加叫响了。

近年来,由于县城的扩建,太平庄这块地已经成了住宅区,这些人家和睦相处,万事顺心,小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安乐生活。

老师傅地

老师傅地在黎岭村西南方向,现黎都公园北大约200米处,面积有11亩。别看这块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块地最初的主人却不一般,你猜是谁?传说这块地最初的主人是炎帝,当初神农氏开辟农耕的时候,这块地就是他的试验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在羊头岭建起了炎帝庙。

炎帝庙建成以后,庙里需要有一班人管理。当时庙里有主持,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这样多的人员要吃要喝要生存,单靠别人施舍是不够的,因此在炎帝庙建成以后,就把炎帝这块“试验田”专门让炎帝庙的工作人员耕种,任何私人不得在此耕作,且从来不纳粮,不交税。遇到旱季,黎岭村的村民都主动到这块地担水抗旱,帮庙里人耕作,每年秋天,岭上岭下的地块都有丢失庄稼的现象,唯独这块地完好无损。

因我们这里称庙里的工作人员叫老师傅,时间久了,就把他们种的这块地叫成老师傅地了。 (来源:上党区新闻网)

原标题:黎岭村地名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