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个上党镇
发布时间: 2019-04-09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在网上搜看上党新闻网信息,偶然看到“上党镇”三字,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古上党地域宽广,秦代包括山西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怎么会成为一个小小的镇呢?点开查看,还真有:上党镇,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北与谷阳镇交界,南与宝堰镇相接,东与丹阳市相邻,西与句容市毗邻,是茅山老区一个典型的丘陵乡镇……它的地名来历,传说在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战争之乱南迁于此,并设立侨郡治所,上党镇因此而得名……

图为:上党镇路边景观石

那么,江苏上党镇与东晋时期的上党郡有传说中的历史渊源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果然找出了答案,了解了上党镇的来龙去脉。

一、故事先从西晋说起。西晋(266 年~316 年) 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公元308 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刘渊(?~310 年,前赵开国皇帝)登基后,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西晋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 年)长安被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自此灭亡。西晋共历5 个国王51 年,除一位国王病死外,其余都是因内部争斗两位被杀,两位被毒死。内乱加外扰,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东晋(317 年~420 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西晋灭亡后,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等地的北方百姓因不堪侵扰,纷纷逃难。尤其居上党之脊,环东、南太行的上党郡为战略要地,更是烽火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在西晋灭亡的大背景下,许多人闻风而动,抛家舍业,跟随西晋旧臣势力率领的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南下,成为他们的依附人口。南下过程路途坎坷,道路漫漫,他们缺吃少喝,饥困而死者不计其数。到达长江后,人数已所剩不多,有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有的在北府(今江苏镇江)一带安顿下来,也有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鸠兹(今安徽芜湖)一带留下来的。广陵在长江以北,鸠兹则距建康和北府更南一些。以北方人的思维,长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南史·孔范传》有语:“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而留在广陵未过长江的北方百姓是何想法不得而知,许是走不动的缘故吧!公元317 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三、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一些西晋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先是以攻为守抵御北方,后又主动出击抢夺失地,意欲恢复晋朝统治。北方南迁的百姓虽历经苦难暂居于此,但仍时常怀念家乡,起初大都不上户籍。朝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他们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四、到南方稳定之后,一些有志之士多次想北伐收复失地,侨居他乡的北方百姓民意也很强烈。晋元帝司马睿相机进取,命令豫州刺史,号称奋威将军的祖逖北伐,为保存军事实力,只给予其少量军队,祖逖就招募回乡心切的百姓建立军队。祖逖在北伐中不辱使命,成功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被进封为镇西将军。然而朝廷又忌惮祖逖威望太高,于公元321 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牵制祖逖,以致跨过黄河、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 年) ,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推荐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到任后,在南逃到北府和广陵的北方百姓中选出骁勇士卒刘牢之、刘裕等人,建立了一支军队,名曰“北府军”。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在公元383 年“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东晋趁机向北挺进,把边界线再次推到黄河岸边,与前秦形成对恃局面,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太元十二年(387 年) ,谢玄被司马怡、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逐步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年) ,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将其杀之,代为北府军领袖,已军阀化的北府军开始镇压起义军……东晋自司马睿公元317 年称帝开始,到公元420 年晋恭帝司马德文位止,共历11 个国王。纵观东晋的历史,可以用“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来概括,虽然历代国王在位时都希望收复北方国土,但都未能如愿。尤其东晋末年,社会动荡加剧,时局瞬息万变,加之世族已安居江南多年,侨居的北方人(包括上党郡百姓)已厌倦了战争,习惯了南方较为安定的生活,重返北方的意愿日趋式微,自此定居下来。

至于江苏上党镇“传说在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战争之乱南迁于此”的说法,准确地说应为西晋灭亡与东晋建国前的时段,因为不避战乱就不会逃难,上党镇应是上党郡侨户最为集中的地方。时光到了宋朝时期,一些商贾官绅倾慕此处乡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纷纷前来定居,上党乡村人口开始集聚,各行各业逐渐兴起。到了清末设置为上党乡,1934 年改为镇。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1700 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江苏上党镇已沧桑巨变,成为民间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活跃的江南文明古镇。作为与上党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南方小镇,上党镇的历史文化悠远厚重,连贯古今,既蕴含着华夏文明演进历程的诸多信息,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色彩。今天,我们共同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新中国大家庭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作为山西上党地区的人们,不妨有空去看看江苏上党镇,感受天下上党一家亲的人文情怀!(葛良笔)


[编辑:冯庆]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江苏有个上党镇

在网上搜看上党新闻网信息,偶然看到“上党镇”三字,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古上党地域宽广,秦代包括山西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怎么会成为一个小小的镇呢?点开查看,还真有:上党镇,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北与谷阳镇交界,南与宝堰镇相接,东与丹阳市相邻,西与句容市毗邻,是茅山老区一个典型的丘陵乡镇……它的地名来历,传说在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战争之乱南迁于此,并设立侨郡治所,上党镇因此而得名……

图为:上党镇路边景观石

那么,江苏上党镇与东晋时期的上党郡有传说中的历史渊源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果然找出了答案,了解了上党镇的来龙去脉。

一、故事先从西晋说起。西晋(266 年~316 年) 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公元308 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开始了灭晋的历程。刘渊(?~310 年,前赵开国皇帝)登基后,立即谴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西晋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 年)长安被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自此灭亡。西晋共历5 个国王51 年,除一位国王病死外,其余都是因内部争斗两位被杀,两位被毒死。内乱加外扰,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东晋(317 年~420 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西晋灭亡后,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等地的北方百姓因不堪侵扰,纷纷逃难。尤其居上党之脊,环东、南太行的上党郡为战略要地,更是烽火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在西晋灭亡的大背景下,许多人闻风而动,抛家舍业,跟随西晋旧臣势力率领的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南下,成为他们的依附人口。南下过程路途坎坷,道路漫漫,他们缺吃少喝,饥困而死者不计其数。到达长江后,人数已所剩不多,有的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有的在北府(今江苏镇江)一带安顿下来,也有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鸠兹(今安徽芜湖)一带留下来的。广陵在长江以北,鸠兹则距建康和北府更南一些。以北方人的思维,长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南史·孔范传》有语:“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而留在广陵未过长江的北方百姓是何想法不得而知,许是走不动的缘故吧!公元317 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三、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一些西晋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先是以攻为守抵御北方,后又主动出击抢夺失地,意欲恢复晋朝统治。北方南迁的百姓虽历经苦难暂居于此,但仍时常怀念家乡,起初大都不上户籍。朝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他们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四、到南方稳定之后,一些有志之士多次想北伐收复失地,侨居他乡的北方百姓民意也很强烈。晋元帝司马睿相机进取,命令豫州刺史,号称奋威将军的祖逖北伐,为保存军事实力,只给予其少量军队,祖逖就招募回乡心切的百姓建立军队。祖逖在北伐中不辱使命,成功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被进封为镇西将军。然而朝廷又忌惮祖逖威望太高,于公元321 年派戴渊为总督节制,牵制祖逖,以致跨过黄河、收复河北的计划无疾而终。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 年) ,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谢安遂推荐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到任后,在南逃到北府和广陵的北方百姓中选出骁勇士卒刘牢之、刘裕等人,建立了一支军队,名曰“北府军”。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在公元383 年“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东晋趁机向北挺进,把边界线再次推到黄河岸边,与前秦形成对恃局面,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太元十二年(387 年) ,谢玄被司马怡、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逐步军阀化。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年) ,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刘牢之将其杀之,代为北府军领袖,已军阀化的北府军开始镇压起义军……东晋自司马睿公元317 年称帝开始,到公元420 年晋恭帝司马德文位止,共历11 个国王。纵观东晋的历史,可以用“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来概括,虽然历代国王在位时都希望收复北方国土,但都未能如愿。尤其东晋末年,社会动荡加剧,时局瞬息万变,加之世族已安居江南多年,侨居的北方人(包括上党郡百姓)已厌倦了战争,习惯了南方较为安定的生活,重返北方的意愿日趋式微,自此定居下来。

至于江苏上党镇“传说在东晋时期,山西上党郡避战争之乱南迁于此”的说法,准确地说应为西晋灭亡与东晋建国前的时段,因为不避战乱就不会逃难,上党镇应是上党郡侨户最为集中的地方。时光到了宋朝时期,一些商贾官绅倾慕此处乡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纷纷前来定居,上党乡村人口开始集聚,各行各业逐渐兴起。到了清末设置为上党乡,1934 年改为镇。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1700 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江苏上党镇已沧桑巨变,成为民间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活跃的江南文明古镇。作为与上党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南方小镇,上党镇的历史文化悠远厚重,连贯古今,既蕴含着华夏文明演进历程的诸多信息,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色彩。今天,我们共同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新中国大家庭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作为山西上党地区的人们,不妨有空去看看江苏上党镇,感受天下上党一家亲的人文情怀!(葛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