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长治金墓罕见的“地下”双层阁
发布时间: 2019-03-27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在长治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单层墓葬,2011年,在长治市安昌村发现了一座砖雕仿木建筑结构的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极为罕见,墓内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还画有水井、碾子等壁画。由于没有发现墓志铭,墓主人身份成了谜。他究竟是什么人,死后也要住二层阁楼?墓内发现的骨骸是迁移过来的,那么死者是迁葬时火葬的还是死后即火葬的?

砖雕仿木建筑结构的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

工厂施工挖出两座古墓

在潞州区马厂镇西北面,紧邻漳泽水库的地方有一个叫安昌的村子,是个2000多人的大村庄,在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治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这里隶属于长治市郊区。

安昌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明朝正德年间属于潞城县管辖,《潞安府志》记载“潞城六镇:曰黄碾、曰安昌、曰微子店……”是潞城县的一大重镇,村里庙阁众多,有“七星八台九连池”之景观,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也十分发达。清朝顺治年间《潞安府志》中记载:“各乡有社仓……潞城四社在城、南垂、安昌、黄碾。”如今,安昌村仍然保留有几块残损的古代石碑,记载着清朝乾隆年间安昌有盐店、铁匠铺、绸缎庄等商号……可见那时的安昌经济十分繁荣。

2011年10月6日,安昌村的昌山建筑材料厂正在扩建,两台大型挖掘机取土作业时发现下面有墓葬!厂方立即停止施工对墓葬进行了隔离保护,并将情况上报至文物主管部门。

随后,原郊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工作人员组成考古队来到现场,开始对两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双层阁楼式墓葬十分罕见

这两座墓葬相隔不远,坐北朝南,顶部呈穹庐形,内部呈正方形,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是家族合葬墓。这两座墓室不同之处是,一座是单层墓葬,而另一座则是双层阁楼式墓葬,十分罕见。

杨林中带队进行了当时的考古发掘,他当时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据他介绍,单层墓葬为砖雕仿木建筑结构,高3.2米,直径2.1米。当中大小墓室共有9个,其中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平方米左右。墓壁由青砖砌成,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装饰,墓壁还画着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场景和用具。

另一座墓葬也是砖雕仿木结构,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双层阁楼式建筑结构,高5.5米,直径2米。上下两层共有17个墓室,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32平方米。墓壁同样是用青砖砌成,也雕刻着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装饰,墓壁上同样画着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

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杨林中参与了很多墓葬的发掘工作,这两座墓葬的精美程度,连他也赞叹不已。依据墓葬形制,仿木构建筑式样及彩绘、砖雕风格等,参照本地和邻近地出土的同时期墓葬资料,考古人员判断这两座墓葬为金代遗存。

在长治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单层墓葬,记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即便其他地区发现有双层墓葬,也只是在甬道周围的墓壁上以壁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假墓室,或者是利用砖雕技术雕刻出二层墓室。此次在长治地区发掘出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在山西同一时期发现的墓葬中是十分罕见的。

生活豪华,墓主人究竟是谁

考古队员在这两座墓葬中清理发掘出了十余件陶、瓷器,并没有墓志铭,墓壁上也没有题记,墓主人究竟是谁成为一个谜团。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潞安府志》有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这从丧葬仪式和墓葬形制都可以反映出来。古人墓室仿照生前的住宅而建,墓室内的陈设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墓壁上画着死者生前的生活细节、随葬品都是死者生前所用或者喜爱的。

墓室内仿木结构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雕砖为主的仿木结构砖墓,另一种则是以壁画为主的仿木结构壁画墓。有的墓内同时用壁画和雕砖作装饰,周围的壁饰则以桌椅家具及主仆侍从等。据杨林中介绍,这两座金代墓葬采用砖雕和壁画互相补充的手法,不仅在墓内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墓壁上还画着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周围的装饰则为桌椅家具及主仆侍从等。

也就是说,墓葬的主人作古后依然要有仆人在另外的那个世界里侍奉他的生活起居,同时住的“房子”也要像活着时候一般豪华。由此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态,而这些也是墓葬主人所拥有财富的写照。

那么,这样豪华的双层阁楼式墓葬里,究竟埋葬着什么人?这是长治地区首次发现金代双层阁楼墓葬。黎城县的旧志中关于丧礼有记载,人死后,“先期营墓穴,富者圈以石,次用砖,贫则土穴而已……至于墓志铭士大夫有之,庶人则否,惟名器刍灵习俗叮相沿……”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虽然这两座墓葬不在黎城境内,但上党地区的丧葬风俗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据《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六“凶礼·品官丧仪·葬”条:有“非官不志”的规定。“我们只能从出土的十余件陶、瓷器等陪葬品,以及墓葬结构和规模来看,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大户人家。”杨林中表示。

多样的上党丧葬文化习俗

杨林中介绍说,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注重营造墓室,流行砖雕、仿木结构、墓壁彩绘,都是金代墓葬形制的一种代表形式,基本上与北宋后期相同,而且随葬品较少,具有宋代墓葬风格。这两座墓内砖雕的手法并不是什么纯熟,工艺也不算精致,仅为后人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排场。

考古人员在清理发掘时却发现,这两座墓葬中的许多骨骸是迁移过来的。历史上,宋、金都曾统治过长治所在的上党地区。杨林中表示,金代墓葬风格大体在辽墓和宋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从墓葬的族属看,金统治区内的墓葬大体有女真族风格、契丹风格和宋墓风格。从埋骨灰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墓主人可能是少数民族,或是受其影响的汉人。

我国传统的观念中讲究“入土为安”,丧葬习俗中土葬较为普遍。火葬这种方式与我国传统的儒家丧葬观念相悖,不仅民众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一直以来也被统治者所禁止。文献资料记载,在宋金时期,却盛行用火葬。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七《丧仪》指出:世人又有游宦没于远方,子孙火焚其柩,收烬归葬者。一些人在外地做官,死后要落叶归根,只能火葬后携带骨灰回去埋葬。据《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零六记载,济南人李昭玘担任潞州(治今长治)通判时,“潞民死多不葬,昭玘斥官地,画兆竁,具棺衾,作文风晓之,俗为一变。”他撰写的《乐静集》卷八中,载有他发布《潞州戒焚死榜》,可见当时有很多人死后火葬。

那么,这两座墓葬中的主人是先前土葬在其他地方迁葬时火葬?还是一开始就火葬?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这真实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对长治丧葬习俗的影响。另外,这两座墓葬所采用的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是中原和北方地区金代墓葬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砖室葬。杨林中表示,这两座墓葬为研究当时上党地区丧葬文化及社会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郑学 注:图片由杨林中提供)

原标题:金墓探秘:罕见的“地下”双层阁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探秘:长治金墓罕见的“地下”双层阁

在长治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单层墓葬,2011年,在长治市安昌村发现了一座砖雕仿木建筑结构的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极为罕见,墓内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还画有水井、碾子等壁画。由于没有发现墓志铭,墓主人身份成了谜。他究竟是什么人,死后也要住二层阁楼?墓内发现的骨骸是迁移过来的,那么死者是迁葬时火葬的还是死后即火葬的?

砖雕仿木建筑结构的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

工厂施工挖出两座古墓

在潞州区马厂镇西北面,紧邻漳泽水库的地方有一个叫安昌的村子,是个2000多人的大村庄,在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治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这里隶属于长治市郊区。

安昌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明朝正德年间属于潞城县管辖,《潞安府志》记载“潞城六镇:曰黄碾、曰安昌、曰微子店……”是潞城县的一大重镇,村里庙阁众多,有“七星八台九连池”之景观,不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也十分发达。清朝顺治年间《潞安府志》中记载:“各乡有社仓……潞城四社在城、南垂、安昌、黄碾。”如今,安昌村仍然保留有几块残损的古代石碑,记载着清朝乾隆年间安昌有盐店、铁匠铺、绸缎庄等商号……可见那时的安昌经济十分繁荣。

2011年10月6日,安昌村的昌山建筑材料厂正在扩建,两台大型挖掘机取土作业时发现下面有墓葬!厂方立即停止施工对墓葬进行了隔离保护,并将情况上报至文物主管部门。

随后,原郊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工作人员组成考古队来到现场,开始对两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双层阁楼式墓葬十分罕见

这两座墓葬相隔不远,坐北朝南,顶部呈穹庐形,内部呈正方形,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是家族合葬墓。这两座墓室不同之处是,一座是单层墓葬,而另一座则是双层阁楼式墓葬,十分罕见。

杨林中带队进行了当时的考古发掘,他当时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据他介绍,单层墓葬为砖雕仿木建筑结构,高3.2米,直径2.1米。当中大小墓室共有9个,其中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平方米左右。墓壁由青砖砌成,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装饰,墓壁还画着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场景和用具。

另一座墓葬也是砖雕仿木结构,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双层阁楼式建筑结构,高5.5米,直径2米。上下两层共有17个墓室,最小的墓室0.23平方米,最大的墓室1.32平方米。墓壁同样是用青砖砌成,也雕刻着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装饰,墓壁上同样画着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

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杨林中参与了很多墓葬的发掘工作,这两座墓葬的精美程度,连他也赞叹不已。依据墓葬形制,仿木构建筑式样及彩绘、砖雕风格等,参照本地和邻近地出土的同时期墓葬资料,考古人员判断这两座墓葬为金代遗存。

在长治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代墓葬基本都是单层墓葬,记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即便其他地区发现有双层墓葬,也只是在甬道周围的墓壁上以壁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假墓室,或者是利用砖雕技术雕刻出二层墓室。此次在长治地区发掘出金代双层阁楼式墓葬,在山西同一时期发现的墓葬中是十分罕见的。

生活豪华,墓主人究竟是谁

考古队员在这两座墓葬中清理发掘出了十余件陶、瓷器,并没有墓志铭,墓壁上也没有题记,墓主人究竟是谁成为一个谜团。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潞安府志》有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这从丧葬仪式和墓葬形制都可以反映出来。古人墓室仿照生前的住宅而建,墓室内的陈设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墓壁上画着死者生前的生活细节、随葬品都是死者生前所用或者喜爱的。

墓室内仿木结构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雕砖为主的仿木结构砖墓,另一种则是以壁画为主的仿木结构壁画墓。有的墓内同时用壁画和雕砖作装饰,周围的壁饰则以桌椅家具及主仆侍从等。据杨林中介绍,这两座金代墓葬采用砖雕和壁画互相补充的手法,不仅在墓内雕刻有门窗、斗拱、立柱、檐椽、瓦脊等,墓壁上还画着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水井、碾子、石磨等生活用具。周围的装饰则为桌椅家具及主仆侍从等。

也就是说,墓葬的主人作古后依然要有仆人在另外的那个世界里侍奉他的生活起居,同时住的“房子”也要像活着时候一般豪华。由此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态,而这些也是墓葬主人所拥有财富的写照。

那么,这样豪华的双层阁楼式墓葬里,究竟埋葬着什么人?这是长治地区首次发现金代双层阁楼墓葬。黎城县的旧志中关于丧礼有记载,人死后,“先期营墓穴,富者圈以石,次用砖,贫则土穴而已……至于墓志铭士大夫有之,庶人则否,惟名器刍灵习俗叮相沿……”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虽然这两座墓葬不在黎城境内,但上党地区的丧葬风俗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据《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六“凶礼·品官丧仪·葬”条:有“非官不志”的规定。“我们只能从出土的十余件陶、瓷器等陪葬品,以及墓葬结构和规模来看,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大户人家。”杨林中表示。

多样的上党丧葬文化习俗

杨林中介绍说,山西地区的金代墓葬注重营造墓室,流行砖雕、仿木结构、墓壁彩绘,都是金代墓葬形制的一种代表形式,基本上与北宋后期相同,而且随葬品较少,具有宋代墓葬风格。这两座墓内砖雕的手法并不是什么纯熟,工艺也不算精致,仅为后人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排场。

考古人员在清理发掘时却发现,这两座墓葬中的许多骨骸是迁移过来的。历史上,宋、金都曾统治过长治所在的上党地区。杨林中表示,金代墓葬风格大体在辽墓和宋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从墓葬的族属看,金统治区内的墓葬大体有女真族风格、契丹风格和宋墓风格。从埋骨灰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墓主人可能是少数民族,或是受其影响的汉人。

我国传统的观念中讲究“入土为安”,丧葬习俗中土葬较为普遍。火葬这种方式与我国传统的儒家丧葬观念相悖,不仅民众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一直以来也被统治者所禁止。文献资料记载,在宋金时期,却盛行用火葬。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七《丧仪》指出:世人又有游宦没于远方,子孙火焚其柩,收烬归葬者。一些人在外地做官,死后要落叶归根,只能火葬后携带骨灰回去埋葬。据《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零六记载,济南人李昭玘担任潞州(治今长治)通判时,“潞民死多不葬,昭玘斥官地,画兆竁,具棺衾,作文风晓之,俗为一变。”他撰写的《乐静集》卷八中,载有他发布《潞州戒焚死榜》,可见当时有很多人死后火葬。

那么,这两座墓葬中的主人是先前土葬在其他地方迁葬时火葬?还是一开始就火葬?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这真实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对长治丧葬习俗的影响。另外,这两座墓葬所采用的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是中原和北方地区金代墓葬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砖室葬。杨林中表示,这两座墓葬为研究当时上党地区丧葬文化及社会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 郑学 注:图片由杨林中提供)

原标题:金墓探秘:罕见的“地下”双层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