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孙朱佶㷆曾被封为沁源王
发布时间: 2019-03-25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2018年12月初的一天,我在山西省图书馆查询历史文化书籍时,发现了这张墓志铭拓片的图片,当我看到墓志铭记载的历史后我很兴奋,因为他记载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朱佶在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被封为沁源王。而在我兴奋地把图片拍下来,准备仔细研究时,我查遍沁源历史书籍,沁源县明朝到民国的县志,对皇亲国戚的这段历史并无任何记载。清朝时期的县志对这段历史没有记载可能是因为朝代的更迭,当时史官不愿记录前朝皇亲之事,所以没有收录编纂。而明朝的县志为什么也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大明国故沁源端宪王同妃鲍氏圹志拓片

朱元璋称帝后为缓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宗室制度,这种宗室制度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这种宗室制度对宗室的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宗室禁止行为有明确规定。明朝建立以后,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袭爵制度中记载;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世袭罔替。自此后不再递降,世代子孙皆封奉国中尉。

沁源王的父亲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朱元璋共有26个皇子,这些皇子全都被他封在全国各地为王,而这其中在三晋大地的就有三位,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第三子朱木岡,洪武三年(1370年)封晋王,(1378年)就藩太原。十三子朱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为代王,就藩大同。现存中国最大九龙壁便是其王府照壁。按照明朝的封王制度封地就是其封王名称,二十一子既然被封沈王,其封地应该在沈阳,而为什么在潞安府,是朱元璋心疼自己儿子年幼,路途遥远不忍让他远行,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沈王朱模把自己的八个儿子在晋东南地区封王,其中第八子朱佶被封沁源王。既然被封沁源王,其封地就是今天的沁源县,而其王府也应该在这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沁源在当时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王爷们在这里春天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夏日避暑赏花,秋季围田狩猎,冬天看冰挂雾凇。而朱佶?这一支世袭罔替的沁源王,共传八代150余年,至明朝灭亡。而这一支也是世袭较多的一支。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正统的皇亲国戚,在沁源史料中并未记载,很让人觉得可惜,更多的是令人不解。

从以上出土墓碑可以看出其墓葬都是在上党区上秦村。朱元璋皇孙被封为沁源王后其封地在沁源,可是其墓地却在上党区,这可能与中国以前封建时期的墓葬习俗和思想有关,也有可能是另有原因,正像文中前面提到的,这样的皇亲国戚沁源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等一些问题,还有待考证、研究,呼吁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共同携手投入到挖掘历史,揭秘历史中来!为沁源县弥补上这一段丢失的重要历史。(来源:长治日报 魏亚楠)

原标题:这里曾有个沁源王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沁源县召开党外知识分子统计工作安排会
· 沁源县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
· 长治唯一!沁源县景凤乡再添国字号招牌
· 张和平深入沁源县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灭火督导检查
· 沁源县发布“禁火令”:严禁一切违规野外用火行为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朱元璋之孙朱佶㷆曾被封为沁源王

2018年12月初的一天,我在山西省图书馆查询历史文化书籍时,发现了这张墓志铭拓片的图片,当我看到墓志铭记载的历史后我很兴奋,因为他记载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朱佶在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被封为沁源王。而在我兴奋地把图片拍下来,准备仔细研究时,我查遍沁源历史书籍,沁源县明朝到民国的县志,对皇亲国戚的这段历史并无任何记载。清朝时期的县志对这段历史没有记载可能是因为朝代的更迭,当时史官不愿记录前朝皇亲之事,所以没有收录编纂。而明朝的县志为什么也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大明国故沁源端宪王同妃鲍氏圹志拓片

朱元璋称帝后为缓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宗室制度,这种宗室制度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这种宗室制度对宗室的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宗室禁止行为有明确规定。明朝建立以后,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明朝袭爵制度中记载;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世袭罔替。自此后不再递降,世代子孙皆封奉国中尉。

沁源王的父亲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朱元璋共有26个皇子,这些皇子全都被他封在全国各地为王,而这其中在三晋大地的就有三位,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第三子朱木岡,洪武三年(1370年)封晋王,(1378年)就藩太原。十三子朱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为代王,就藩大同。现存中国最大九龙壁便是其王府照壁。按照明朝的封王制度封地就是其封王名称,二十一子既然被封沈王,其封地应该在沈阳,而为什么在潞安府,是朱元璋心疼自己儿子年幼,路途遥远不忍让他远行,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沈王朱模把自己的八个儿子在晋东南地区封王,其中第八子朱佶被封沁源王。既然被封沁源王,其封地就是今天的沁源县,而其王府也应该在这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沁源在当时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王爷们在这里春天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夏日避暑赏花,秋季围田狩猎,冬天看冰挂雾凇。而朱佶?这一支世袭罔替的沁源王,共传八代150余年,至明朝灭亡。而这一支也是世袭较多的一支。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正统的皇亲国戚,在沁源史料中并未记载,很让人觉得可惜,更多的是令人不解。

从以上出土墓碑可以看出其墓葬都是在上党区上秦村。朱元璋皇孙被封为沁源王后其封地在沁源,可是其墓地却在上党区,这可能与中国以前封建时期的墓葬习俗和思想有关,也有可能是另有原因,正像文中前面提到的,这样的皇亲国戚沁源历史为什么没有记载等一些问题,还有待考证、研究,呼吁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共同携手投入到挖掘历史,揭秘历史中来!为沁源县弥补上这一段丢失的重要历史。(来源:长治日报 魏亚楠)

原标题:这里曾有个沁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