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片瞬间>
“雷锋标兵”牛何松:瘦弱肩膀凿通家乡致富路
2019-03-05 12:13:40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图为:“雷锋标兵”牛何松

 

 

图为:牛何松和村民一起搬运石头

  

 

图为:“雷锋标兵”牛何松

 

 

图为:牛何松手心的老茧

   

 

图为:牛何松背着钻头去修路

 

 

图为:牛何松和村民一起吃饭

 

 

图为:牛何松获得的荣誉证书

 

 

图为:牛何松利用闲暇时间读书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 牛何松,听到这个名字,很多长治人并不陌生。他,坚持捐资助学22年,是12名失学儿童的“牛爸爸”;他,带头为家乡筹建希望小学,是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村民口口称赞的“牛好人”;他,在荣获5项国字号荣誉、无数项省市荣誉后,仍回归乡里,用肩膀凿出家乡致富路,是乡里乡亲的“牛希望”;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是身高1.75米,体重不到55公斤的“牛坚强”。

初见牛何松,记者就被他的腼腆和笑容打动了。当时,他正带着村民修建观景台,一声一声的号子声,轰隆隆的凿石声,乡亲们扑下身子齐发力的喘息声,与群山巍峨的太行山大峡谷相交融,勾勒出一幅初春美景图。视线里,那个最瘦弱,最卖力,最不喊累的,就是牛何松了。记者说明来意后,牛何松的脸上泛出了腼腆,不自觉地说道,“我根本没有做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孩子有学上,社会就有希望;石板路通了,人气就旺了,村民就富了。”

牛何松是一名有22年军龄、多次参加过抗洪抢险和森林灭火等大项任务的退伍军人。他的家乡,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地处太行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闭塞落后,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尽管后脑村地处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上游,但因道路不便,游客每次至此只能望而却步,村民无奈,只能守着景区美景过眼瘾。

2018年2月,转业后的牛何松凭借一技之长,被聘入晋中日报从事记者一职。在采访中,牛何松亲眼所见当地贫困村一步步变好,村民一点点致富,他深受启发。于是,毅然决然辞去这份“体面”的工作,离开在晋中生活、上学的妻儿,回到家乡,开山修路!

当年9月3日,牛何松几经思虑,在朋友圈发出了《致后脑村父老乡亲的一封求助信》和《关于在后脑村先行试点开发旅游的意见和建议》,号召村民穿上劳动服、戴上厚手套、拿起镰刀、扛上铁锹,开辟出一条从青龙潭瀑布通往后脑村的旅游线路,打通脱贫路的最后500米。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村民们该如何修建?若不是亲眼所见,定不会觉得500米有多高,有多远。从去年9月份开始,牛何松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简单早饭后,就扛起铁锹开始修路。过人高的荆条枯枝,又滑又陡的土坡,山上一块块长约两三米、重达两三百斤的巨石就地取材当做原材料,被切割成一块块台阶石,这里地势陡峭,大型工具无法施展,只能靠人力开山敲石、运石。修路期间,牛何松每天对着一面“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红旗敬礼,时刻鞭策,时刻警醒。

可是,陡坡上的石板路,哪有那么轻松。一方面,修路早期乡亲们不看好,还有人直说他“傻”, 放着享福日子不过,非来这深山里受罪。另一方面,牛何松每天与巨石为伴,身体严重透支。有次一块巨石从坡上滚下,差点将在坡下干活的牛何松砸中;还有一次,由于腰部长期负荷过重,牛何松在劳动时疼的直不起腰,去医院一查,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医生明确告诫,如若不卧床休养,腰很难痊愈。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难的日子,慢慢过去了。牛何松立誓修通石板路的“愚公志”被村民认可,被众人得知。于是,村上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举起了铁锤参与砸石,农家妇女过来帮忙除草,各种捐款纷至沓来,还有放弃打工的村民回来参与到开山修路中。终于,2018年12月18日,这条470米长、由359个石头台阶组成的石板路终于修建完成。牛何松还自掏腰包补差额,为村民发放了工资。

修好了路?未来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牛何松脱口而出,“可干的事情还多呢,我还想修个博物馆,带领村民开设农家乐,搞村容村貌建设。你看,这里,就是我设计的观景台,以后游客就能在这看到青龙峡全貌,这里,就是凿石头时特意设计的平面,以后能在这修个小景观,这里……”他兴致勃勃,满眼期待。

其实,牛何松所做的,远不止修路这么简单。从1995年入伍开始,他捐资助学坚持22年,累计捐款10多万元,长期资助失学儿童12名,遍布全国4省6市,捐献希望小学1所,用默默地付出,书写了当代军人的铁骨柔情。无论是小学时就开始受到牛何松资助,直到大学毕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圆圆,还是为背着父亲上学的“最美女孩”赵青雪中送炭,或是以“紫弟斌”的名义默默捐助的希望小学……一桩桩、一件件、一条条、一页页,牛何松的汇款单犹如锦旗,鲜艳而耀眼。40岁的太行男人,40岁的人民子弟,终不负他的座右铭: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家乡做点事!(摄影/陈昊 文字/冯庆)

[编辑:邢璐霞]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